愛德華·諾頓·羅倫茲是誰?愛德華·諾頓·羅倫茲取得哪些成就?今天知秀網(wǎng)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愛德華·諾頓·羅倫茲。
愛德華·諾頓·羅倫茲簡介
愛德華·諾頓·羅倫茲(英語:Edward Norton Lorenz,1917年5月23日—2008年4月16日),美國數(shù)學與氣象學家,混沌理論之父,蝴蝶效應的發(fā)現(xiàn)者。他說過一句很出名的話:一個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后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愛德華·諾頓·羅倫茲生平經(jīng)歷
一、愛德華·諾頓·羅倫茲求學經(jīng)歷
1917年5月23日羅倫茲出生在美國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喜歡科學。“孩提時,我最有興趣做的事就是關心天氣的變化。”他后來寫道。羅倫茲后考入達特茅斯學院,1938年畢業(yè)。1940年又畢業(yè)于哈佛大學,并獲得數(shù)學專業(yè)學位。
二、愛德華·諾頓·羅倫茲研究經(jīng)歷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羅倫茲作為氣象預報員曾在美國陸軍航空兵團服役。1943年獲麻省理工學院理科碩士學位。1948年,進入該學院任教,從事氣象學領域研究。1963年獲美國氣象學會邁辛格獎,同年提出“混沌理論”(Chaos Theory)。
1967年出版的《大氣環(huán)流的性質和理論》一書中,羅倫茲精辟地闡述了大氣環(huán)流研究工作的歷史發(fā)展、現(xiàn)狀和展望。1969年獲美國氣象學會羅斯比研究獎章。1972年提出“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1973年獲西蒙斯紀念金獎。
1975年他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83年獲得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fā)的克拉福德獎(Crafoord Prize),這一獎項主要授予研究領域不在諾貝爾獎授獎范圍內,而確有突出成就的科學家。
1987年退休。1991年羅倫茲獲得地球和星體學方面的基礎科學“京都獎”(Kyoto Prize),評委會稱他的混沌理論“繼牛頓之后,為人類自然觀帶來了最為戲劇性的改變”。羅倫茲的妻子簡死于2001年,他們留有一子兩女。
2008年4月16日因為癌癥在馬薩諸塞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0歲。羅倫茲還著有《動力學方程的最大簡化》《振蕩力學》《大氣環(huán)流的低階模式》《用大的數(shù)值模式進行大氣可預測性試驗》等。
愛德華·諾頓·羅倫茲取得成就
蝴蝶效應
羅倫茲提出的混沌理論被認為是“對基礎科學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是繼牛頓之后讓人類對自然的看法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彼睦碚撟顬槿朔Q道的是“蝴蝶效應”,即“巴西的蝴蝶拍一下翅膀,會對周圍的大氣系統(tǒng)產(chǎn)生一些作用,這些作用會不斷地被放大,最后可能會引發(fā)美國德州的龍卷風”。
它比喻長時期大范圍天氣預報往往因一點點微小的因素造成難以預測的嚴重后果.微小的偏差是難以避免的,從而使長期天氣預報具有不可預測性或不準確性。
“廣義的蝴蝶效應”已不限于天氣預報,而是一切復雜系統(tǒng)對初值極為敏感性的代名詞或同義語,其含義是:對于一切復雜系統(tǒng),在一定的“閾值條件”下,其長時期大范圍的未來行為,對初始條件數(shù)值的微小變動或偏差極為敏感,即初值稍有變動或偏差,將導致未來前景的巨大差異,這往往是難以預測的或者說帶有一定的隨機性。
“蝴蝶效應”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tǒng)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tǒng)的長期而巨大的連鎖反應。這是一種混沌現(xiàn)象,“一只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會使更多蝴蝶跟著一起振翅。最后將有數(shù)千只的蝴蝶都跟著那只蝴蝶一同揮動翅膀,其所產(chǎn)生的颶風可以導致一個月后在美國德州發(fā)生一場龍卷風?!?/p>
在《混沌學傳奇》等書中皆有這樣的描述:“1961年冬季的一天,羅倫茲在計算機上進行關于天氣預報的計算。他發(fā)現(xiàn)天氣變化同上一次的模式迅速偏離,在短時間內,相似性完全消失了。進一步的計算表明,輸入的細微差異可能很快成為輸出的巨大差別。
羅倫茲最初使用的是“海鷗效應”來形容這種現(xiàn)象,但在1979年于華盛頓的美國科學促進會的演講上卻問道:“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會在德克薩斯引起龍卷風嗎?”“蝴蝶效應”因此得名。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