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飛鳥文化嗎?知秀網(wǎng)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所謂飛鳥文化就是指自6世紀中葉佛教傳入至大化改新(公元645年)的100年間的文化。也就是指古墳時代與白風(fēng)文化之間,以7世紀前半期圣德太子時代為中心的文化,因此時建都于奈良盆地南部的飛鳥地方而得名。飛鳥文化是日本最早的佛教文化,主要內(nèi)容是佛教藝術(shù)。飛鳥文化是在中國北魏和南朝文化影響下展開的,分布在以飛鳥為中心的畿內(nèi)及其周圍,遺存有建筑、雕刻、工藝美術(shù)等。
日本最早的佛教寺院是飛鳥寺(法興寺、元興寺的前身),建于推古天皇即位不久,《日本書紀》記作公元596年。早在公元588年(祟峻天皇元年),百濟奉獻寺工、畫工、爐盤博士、瓦博士等。蘇我馬子建造飛鳥寺時,一定利用了這些朝鮮技術(shù)力量。當初創(chuàng)建時,飛鳥寺是以塔為中心,金堂、東西兩金堂鼎立,這種伽藍布局和高句麗的清巖里廢寺相同,所以說這種式樣可能是從高句麗直接傳入的,也可能通過百濟之手轉(zhuǎn)入的。因為百濟雖受中國南朝文化的影響,但同時也有可能通過高句麗接受中國北朝文化的影響。法隆寺是公元607年圣德太子所建,當初叫做斑鳩寺?,F(xiàn)在的法隆寺金堂、五重塔、中門、回廊等主要伽藍是公元670年(天智天皇9年)火災(zāi)后重建的,是現(xiàn)存世界最古的木造建筑物之一。當初圣德太子建造的現(xiàn)在只存遺址,叫做“若草伽藍址”。這些建筑以凸肚狀柱子、云形的斗拱和肘狀文本為特點,采用了中國六朝建筑式樣。除上述兩所寺院外,還有四天王寺(在大膠市)、豐浦寺(也叫向原寺,在奈良縣)、廣隆寺(在京都市)等。據(jù)文獻記載,至公元624年,共建造寺院46所。
雕刻方面,現(xiàn)存最古的是飛鳥寺的本尊丈六釋迦像(石造)。據(jù)《元興寺緣起》和《日本書紀》,此像是推古天皇14年(606)由止利佛師及鞍作加羅爾等人所作。此像的樣板是北魏后期即5世紀末開鑿的龍門石窟中的賓陽洞諸尊。法隆寺的釋迦三尊像是止利佛師制作飛鳥寺丈六釋迦像17年之后即623年所造,也是以北魏時
代的雕刻為樣本。此像源于5世紀末至6世紀初的北魏式樣雕刻。法隆寺金堂的金銅藥師如來像、法隆寺東院夢殿的木制救世觀音像也是北魏式樣,相貌古拙嚴肅,表現(xiàn)神秘的宗教色彩。法隆寺大雄寶殿的百濟觀音像(木雕)比同寺東院夢殿的觀音像(木雕)雕刻技術(shù)要進步,姿態(tài)優(yōu)美,似乎是6世紀前后的南朝式樣。廣隆寺和中官寺(在奈良縣)的彌勒保吸收中國南梁佛像的式樣,表現(xiàn)半砌思維的柔和自然形式。一般說來,南朝式樣優(yōu)美典雅,北朝式樣純樸剛健。法隆寺四天王像,體軀大,衣紋用直線雕出,其源流是響堂山中洞外的神王像,受齊周式樣的影響。在傳入技術(shù)高超的佛像雕刻以前,日本雕刻技術(shù)停留在雕刻石人、塑造填輪的原始階段。見這時雕刻有了飛躍發(fā)展。當然這種發(fā)展是在中國文化的影響下取得的。美術(shù)史家久野健說:“可以說7、8世紀的雕刻是從北魏至隋唐的中國雕刻史的縮圖。”
繪畫遺品有法隆寺玉蟲廚子須彌座上的密陀繪《施身聞褐圖》和《舍身飼虎圖》。據(jù)傳這個時期高句麗僧吳征來日傳播染料、織、墨的制作方法。留下名字的畫家有黃書畫師、山背畫師。
工藝品有法隆寺的玉蟲廚子,法隆寺金堂的天蓋,法隆寺的狩獅紋錦(施有波斯式獅子狩獵圖)及龍首水瓶(腑部繪有天馬)等。中宮寺的天壽國繡帳也很有名。在玉蟲廚子上有透雕的金銀花蔓草紋,而這種花紋的源流可追溯到波斯、希臘、東羅馬等地,可見西域文化也已通過中國傳入日本。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