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知秀網(wǎng)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朱元璋的故事,歡迎關(guān)注哦。
提起明朝,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便是朱元璋,這個從事過放牛、和尚、乞丐等多種職業(yè)的窮小子,通過戰(zhàn)爭趕走了元朝統(tǒng)治者,當上了皇帝。作為民間流傳故事很多的皇帝,朱元璋的一生被大多數(shù)中國人所熟知,不僅是他,連同他身邊的大腳馬皇后,謀士劉伯溫都籠罩在玄學中。而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同樣是功勛彪炳的帝王,卻是靠著戰(zhàn)爭從建文帝朱允炆手中搶了皇位,為何沒有直接得到朱元璋傳位?
如果從歷史進程來看,朱元璋在位時,朱棣可以說是生不逢時。朱棣的大哥朱標是嫡傳長子,跟著朱元璋一起南征北戰(zhàn),朱元璋身邊的戰(zhàn)將與謀臣都十分信任他,性格敦厚、溫和,是十分合適的繼承者,而這個時候的朱棣尚年幼,洪武三年,朱元璋分封子女,年僅十歲的朱棣受封燕王,駐守北方門戶。
如果朱標不死,也許一切的事情都不會發(fā)生。在朱元璋身體還硬朗時,皇太子朱標在一次外出中感染了風寒,不幸病故,這一下打破了朱元璋的謀劃。而彼時的朱棣再一次進入朱元璋的視野,朱棣在朱元璋的安排中娶了開國大將徐達的女兒,與自己的岳父一起抵抗殘存的北元勢力。
后來徐達病死,朱棣一人承擔北方軍務(wù),洪武二十三年,殘元勢力南下,朱棣與晉王朱?一同迎戰(zhàn),晉王怯敵,朱棣獨自迎戰(zhàn),大勝,同樣是打仗起家的朱元璋非常開心,覺得皇室后繼有人。朱標死后,朱元璋悲痛欲絕,但是依舊需要考慮繼承人的問題,也曾經(jīng)和大臣們商議,立朱棣為太子,因為二子、三子都尚在,直接立四兒子為太子于理不合,而皇孫朱允炆已經(jīng)年長,可以立為太子了。
之后幾年,秦王、晉王相繼離世,理論上來說朱棣是最合適的人選了,但是朱允炆做太子已經(jīng)有些年頭,雖然性情悲憫軟弱,但是并無過錯,貿(mào)然廢立對國家無益,也就打消了這個念頭。這個最適合做皇帝,最有政治手段與軍事天賦的四子朱棣,就在朱元璋的猶豫中,在禮儀的約束中,離皇位越來越遠。
如果只是如此,朱棣也許窮極一生都只能看著自己的侄子坐在皇位上,削藩給了朱棣更進一步的機會。從后面的戰(zhàn)爭來看,朱允炆并不想趕盡殺絕,只想收攏藩王權(quán)力,但是朱棣是個權(quán)力欲極強的人,一番裝瘋賣傻之后騙過了建文帝派來的使者,但是他的軍隊依然被建文帝調(diào)走了。在他走投無路時碰到了黑衣和尚姚廣孝,一番商議之后,朱棣決定搏一搏。
以八百壯士起家,打著"靖難"的口號,朱棣從燕地向南京進發(fā),而為了給后代鋪路的朱元璋已經(jīng)將朝中的能打的武將殺得七七八八了,只剩下一群能力微弱的后輩,朱棣是依靠著與北方蒙古人的征戰(zhàn)積累的軍事經(jīng)驗,把李景隆之流打得丟盔棄甲,加上建文帝多有留手,不想把藩王逼得太急,也畢竟是自己的親叔叔,名聲不好,所以屢敗屢戰(zhàn),朱棣的大軍一路殺到南京城下。
李景隆開城投降,建文帝或死或逃,至今成謎。朱棣在自己的人生迎來第42個年頭的時候,終于坐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位置,他打跑了自己的親侄子,做了明帝國的皇帝,但是一些忠于明朝的大臣并不服他,認為他名不正言不順,靠著武力強取豪奪,這其中最著名的是方孝孺,名仕方孝孺也因此被"夷十族",從而名傳千古。
在朱棣登基的那幾年,整日災(zāi)禍不斷,不是天災(zāi)就是人禍,隔三差五還有人造反,大臣都議論是德不配位,就連朱棣自己都有所畏懼,但是隨著后來的發(fā)展,社會逐漸安定,明成祖幾次北伐異族,南邊開通航運,鄭和下西洋,奪回南部海域的控制權(quán),明朝的威望達到頂峰,永樂大帝的名聲也傳遍四方,很少有人再提起這件事。
筆者以為,在受到封建禮教壓迫的封建時代,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是受壓迫最深,同時也是最有勇氣去推翻這種壓迫的力量,如同朱棣、李世民,有才但是沒有嫡長子的命,只能靠自己的雙手去獲得,去證明。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