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網小編給大家?guī)砻鞒瘯r期戚家軍是什么實力?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提到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那就是人人稱贊的民族英雄。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在浙江義烏成立的戚家軍,在戚繼光的統(tǒng)領下,戚家軍軍紀嚴明,訓練有素,擁有著東亞最先進的裝備,戚家軍百戰(zhàn)百勝的戰(zhàn)績和高達十余萬的斬級記錄,讓這支軍隊被譽為“16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然而,這一支為朝廷立下無數功勛的戚家軍最后的結局竟是那三千三百名戚家軍死于非命,他們沒有死在戰(zhàn)場上,而是死在了自己人手中。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關于戚家軍被殘酷絞殺,要提到一個歷史事件——“薊州兵變”。通過《明史·神宗本紀》中沒有任何相關記載的情況來看,這次兵變似乎并不起眼,但若是再去研究另外幾本史料,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看似不起眼的事件背后隱藏了明末歷史上一幕血腥且恥辱的悲劇。
如《神宗實錄》、《明史》、《兩朝平壤錄》等史料,其中的《神宗實錄》有提到“萬歷二十三年(1595)十月,己未,防海兵以要挾雙糧鼓噪,薊鎮(zhèn)督、撫、道臣擒其倡亂者正法,余黨盡驅南還,奏聞兵部覆請,報可?!贝蟾沤忉屃恕八E州兵變”的前因后果,其中的防海兵就是戚家軍,給他們定下的罪名是戚家軍因為朝廷沒有按規(guī)定發(fā)放給他們錢糧與賞賜而不顧軍紀發(fā)動兵變,最后被朝廷斬殺??墒聦嵳娴娜绱藛?
結合《兩朝平壤錄》中“南兵撤回時,以王賞不給鼓噪于石門寨”和《明史·王保傳》中“(南兵)道石門,鼓噪,挾增月餉”的記載來看,戚家軍暴起的原因確實是糧餉問題,但是《兩朝平壤錄》中的“(王保)遂以激變聳惑軍門,千三百名保盡誘殺之”卻使薊州兵變顯得頗為耐人尋味。
加上在兵變發(fā)生前一年的萬歷二十二年(1594)十月初三,遼東巡撫李化龍曾在奏疏中提到“南兵東征稍有損傷,合無仍募足三千七百名”,這里提到的人數和戚家軍損失“千三百名”的記載完全符合,所以“(戚家軍)千三百名保盡誘殺之”的記載是準確的,也就說明當時的戚家軍并沒有攜帶武器,同時也沒有發(fā)動所謂的兵變,由此也可推出這最后的真相了。
萬歷二十三年(1595)十月二十日,戚家軍剛剛打完“抗倭援朝”戰(zhàn)爭第一階段回到駐地,可朝廷先前答應的錢糧與賞賜,卻是遲遲沒兌現(xiàn)。憤怒的將士們當然要討說法,新任的薊鎮(zhèn)總兵王保卻耍了花招,把他們騙到演武場列隊,接著就把臉一翻“擊之”,向這些未有防備,手無寸鐵的軍人,舉起了一把把弓箭和屠刀,三千三百多人被殺,景象慘不忍睹,在御史馬文卿和兵部尚書石星的顛倒黑白下,王保竟然成了平定兵變的功臣,策動這場騙局的文武官員們各個升官發(fā)財。
而這些為國拋頭顱灑熱血的將士們,被贊為“明朝最強軍隊”的戚家軍,個個都是熱血男兒,卻不料竟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戰(zhàn)場生涯,他們沒在韃靼人的鐵蹄下倒下,也沒有倒在倭刀倭銃下,卻被他們浴血保衛(wèi)的大明朝廷,以這樣一種可恥的方式虐殺,真是可悲可嘆啊。
為何會有這樣的悲劇發(fā)生?據當時的局勢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很明顯的原因,那就是南北軍之爭。戚繼光為何特意要將南兵,也就是戚家軍的部隊調到薊鎮(zhèn),就是想以此作為垂范,整頓北兵的風氣,借此來練兵,戚家軍的軍紀有目共睹,即使在出國的遠征中也同樣如此。但這樣做,必然會傷害部分人的利益,同時也造成南北兵之間的矛盾,戚繼光在的時候,還不至于表現(xiàn)得很明顯,等戚繼光去世以后,裂縫就越來越大。
南北的爭端,并不局限于軍中,朝堂之上,也是如此。張居正、戚繼光去世后,朝中繼任者多是北方人,多少會偏向老鄉(xiāng)。等支持南兵的宋英昌被罷官后,南兵更加勢單力孤,無人為他們說話,前面答應的餉銀,更是不知找誰去要。這樣的南北矛盾以及勢力差距也就導致缺少支持的南兵被心懷怨恨的北方軍官王保誘殺,而南兵還被扣上了謀反的罪名的重要原因。
還有另一個更為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明朝軍隊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弊端以及萬歷皇帝和大臣們的荒唐國防觀念。明朝在軍隊制度上的發(fā)展,從起初的軍戶制到隨后的募兵制,發(fā)展到萬歷晚期,已經運行得越來越艱難,從根源上,又與財政息息相關,仰賴張居正改革十年間,國庫得以充實,不過“萬歷三大征”一打,就再也沒有恢復。而在整個萬歷皇帝統(tǒng)治時期,對于武備的廢弛,也早就是常事,萬歷皇帝本人一輩子花錢如流水,專注于揮霍享樂,“清算”張居正后,朝堂百官也是傾軋不斷,在他們看來,軍隊就是一筆財富,平日壓榨日常揮霍就好,完全忽略武備的重要性。
不光是戚家軍,還有肩負海防重任的福建水師,當年與戚繼光齊名的余大猷創(chuàng)建的京營戰(zhàn)車營,到了萬歷晚年,這些曾威風八面,戰(zhàn)功赫赫的戰(zhàn)隊,要么被裁員要么就被常年廢弛,軍隊萎靡不振,戰(zhàn)車干將也各個“朽壞不堪”。
所以,因為朝中的南北之爭,萬歷君臣荒唐的國防觀念以及萬歷皇帝的短淺目光和不作為,最終導致了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被屠戮的慘劇,英雄沒有在他們馳騁的戰(zhàn)場上犧牲,卻死在了他們浴血保衛(wèi)的大明朝廷手下,這個讓英雄流血又流淚的王朝接下來自然也沒有什么前途可言了。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