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jīng)常在一些古裝影視劇看到很多商販或者老板在收到銀子的時候,都會那牙咬一下,然后以此來辨別銀子的真?zhèn)?。那么古代真的有這種情形嗎?這種方式到底有沒有道理?
首先,咬銀子這個方法確實是存在的,而不是影視劇虛構出來的。雖然用來交易的銀子非常臟,不過只是簡單咬一下問題也不是很大,并且銀也有很強的殺菌作用。古代的銀子造假一般都是在銅鐵外澆筑一層銀子來騙人,而咬一下確實可以簡單的辨別銀子的真假。
不過這種方式并不常用,相對來說咬金子的更多一些。相對銀子來說,金子比較好造假,古代金子的純度低,色澤和銅非常接近,而金子比較軟,因此可以咬一下辨別真?zhèn)?,銀子則相對硬一點。
當然除了咬銀子外,還有別的鑒別方法,銀元有純銀和雜銀之分,純銀是溫潤且泛著光澤的,但雜銀色澤看上去會比較粗糙,用久了就會有些發(fā)黑。而如果含有鉛,顏色則會呈現(xiàn)出青灰色,如果含義同,表面會比較粗糙,沒有光澤感。還有人通過聽聲音的方式來鑒別,我們經(jīng)常在影視中看到有些人會吹一下銀元然后放在耳朵邊聽聲音,以此倆辨別銀元的真假。
對于一些在生意場混了很久的人來說,他們往往不需要上面這些方法,只需要掂一下,試試重量就能夠辨別真假,白銀密度比一般常見金屬略大,所以會重一些,而鋁質則較輕。有些有眼里的生意人,甚至看一眼就知道真?zhèn)?,在沒有防偽標志的古代,人們依然有各種方法來保證交易的公平。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