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出門在外,面對陌生的城市或者道路,人們可以拿出手機,用各種地圖軟件定位,很多車更是自帶電子導航,然而在古代并沒有這些東西,人們大部分依靠的只有地圖,那么以古代的技術水平,他們到底是如何繪制準確的地圖的呢?今天知秀網(wǎng)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
現(xiàn)在地圖本身的價值并不高,網(wǎng)上隨便可以下載到世界各地的各種類型的地圖,然而在古代,地圖自身是非常重要,而且是很有價值的。當初荊軻刺秦王的時候,就是把匕首藏在地圖中。而之所以能躲過去士兵的檢查,自然也是因為在當時,一個國家的地圖有著特殊的意義,那就是他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大致控制范圍,以及范圍內的一些戰(zhàn)略要地的信息,這些無疑是對戰(zhàn)爭非常有利的。
地圖的重要性大家都應該清楚了,那么以當時的科技水平,古人是如何繪制地圖的呢?關于這點世界各國都有不同的方法,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無論什么方法繪制地圖,怎么都是離不開測量的。最開始的測量自然是靠著人力的,相傳華夏始祖之一的炎帝就曾經(jīng)為了丈量土地而徒步走了幾十萬里。
到大禹時期,為了治水,需要對一些地形進行了解,因此地圖是必不可少的。于是他也曾派人帶著準、繩和規(guī)矩去測量,并繪制簡單的地形圖。不過這種方法不僅費人費力,而且效率太低,畢竟人的腳力太低了。因此漢朝的時候,人們用馬車來代替人力。當然,這種馬車是特制的,馬車分為兩層,因為內部輪軸傳動等等,馬車每走一里路,上層就會擊鼓一次,每走十里就會響鈴一次。此時有個人負責記載次數(shù)就能進行長距離的測量了,這看是“記里鼓車”。
這種測量方法被沿用了很久,雖然一直在不斷改良,但總體上并沒有什么大變化,直到西晉時,出現(xiàn)了一位名為裴秀的人物。裴秀不僅提出了“制圖六體”法,并親自完成了《禹貢地域圖》,算是中國早的地圖集了。而“制圖六體”則分別是分率、準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這些其實就是比例尺、方向、距離、相對高度、坡度、高低和距離的換算,這些在如今的地圖也常有的標注,可以說非常接近現(xiàn)代的地圖了,也因此他被稱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
然而隨著清代的鎖國,導致中國的技術水平被西方遠遠甩開,傳統(tǒng)地圖的繪制也并沒有考慮地球球體的問題,直到西方的一些技術穿入中國,這些問題才有了改變,即使這樣還是無法掩蓋古人在這方面的各種智慧。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