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雖沒有虧待英布,但他得罪了一大幫人,這些人不服從他分封的安排,紛紛制造事端。恰項羽好面子,外加坐著凌駕于眾諸侯王之上的霸王寶座,所以受不了威嚴(yán)被挑戰(zhàn)的現(xiàn)實,于是興兵征討這些在他看來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知秀網(wǎng)小編一起往下看。
公元前206年,項羽關(guān)中分封,英布受封九江王。英布是項羽手下唯一被封王的部將,但這個結(jié)果并不意外。
首先,英布不只是項羽部將那么簡單,他最初是同老岳父吳芮拉著一大隊人馬加入楚軍的。如果把西楚國比作是一個公司,那么英布就是一位原始股東,所以項羽分紅“九江國”給他也在情理之中。反觀項羽麾下其他部將,青一色的憑力氣吃飯,諸如龍且、季布、鐘離昧等等諸將,皆不具備英布之雄厚“股本”,所以沒有得到王位也正常。
其次,英布為項羽出力最多,毫不夸張地可稱得“第一殺手”之名號。比如巨鹿之戰(zhàn)時,英布一馬當(dāng)先,與王離的長城兵團(tuán)打的昏天黑地。項羽最終能取得這次戰(zhàn)爭的勝利,英布須記首功一件。接下來,項羽于新安坑殺20萬降卒,又是英布親自操刀。再后來,項羽計劃將義帝(楚漢王羋心)截殺于遷往長沙郴縣的途中,該任務(wù)又是由英布完成。
所以論功行賞,英布封王實至名歸,項羽找不到虧待他的理由。而后來英布之所以又背叛項羽投靠劉邦,其實多半的原因是由項羽造成的,換了別人也會那么做。
項羽錯在什么地方?英布為何要背叛?
一、能當(dāng)九五之尊的皇帝,可他偏偏去做沐猴而冠的霸王。“西楚霸王”與“皇帝”之間不過隔著一層窗戶紙而已,既然項羽不愿捅破,那么就等于將當(dāng)皇帝的機(jī)會讓給了別人。而別人稱帝的過程,就是消滅項羽的過程。別人消滅項羽的過程,還需要拉攏各方諸侯來實現(xiàn)。英布就是諸侯中的一路,自然就在被拉攏的對像之列。所以,最終劉邦跳出來當(dāng)皇帝,項羽曾經(jīng)分封過的諸侯少部分被滅,大部分被拉攏收服,英布算是比較早的一位。
二、分封不公,挑起諸侯間的爭斗,樹起一堆敵人,英布倒戈。項羽分封看似公平,實則肥己損人。被他“損”的人分別是劉邦、田氏兄弟(田橫田榮)、魏王豹、陳余、韓廣等人。
劉邦本應(yīng)該是關(guān)中王,可項羽卻把他裝入巴、蜀、漢中這個口袋。為防止劉邦跑出來,項羽還命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揪住袋口不放。
田橫、田榮是田儋的兄弟,田儋在齊地最先舉旗反旗,自立齊王。田儋戰(zhàn)死后,原齊王建的弟弟田假趁機(jī)自立為齊王。這種行為不道義,明顯趁火打劫,于是田橫兄弟便與田假一族成為勢不兩立的仇敵??墒琼椨鹩忠蛟c田儋存在私人過節(jié),故意支持了田假。關(guān)中分封時,項羽又使神來之筆,將齊國分為齊、膠東、濟(jì)北三份兒,田都(田儋副將)為齊王,田巿(田儋之子)為膠東王,田安(田建之孫)為濟(jì)北王。但是最想,最有資格,最有能力做齊王的人是田橫,這就為將來的齊國之亂埋下伏筆。
至于魏王豹,原攻占了不少地盤,后被項羽故意占去一大塊;陳余最早追隨陳勝吳廣起義,由于同張耳起矛盾,沒有隨項羽入關(guān),所以只得到三個縣的封地;韓廣的燕國則被項羽劃給了臧荼(韓廣部將),本人被趕往遼東為王。
綜上所述,由于分封不公,遂導(dǎo)致劉邦、田橫、陳余、魏豹、韓廣等人怨氣連天,尤其前三位在后來鬧的最兇,到處鼓動諸侯起來對抗項羽。最終的結(jié)果是,田橫在齊國攪局,陳余四處煽風(fēng)點(diǎn)火,劉邦趁亂出關(guān),魏豹成了墻頭草,韓廣同臧荼火拼。最重要的是,項羽曾經(jīng)的銅墻鐵壁英布則不聽號令,玩起了“坐山觀虎斗”的游戲。但英布嗨過之后,終究害怕項羽怪罪,于是干脆投靠劉邦。
三、英布自身的原因。如果把英布背叛的責(zé)任都推在項羽身上也不完全客觀,因為英布本就是一個胸?zé)o大志、小富即安、見利忘義的人。他之所以不聽項羽調(diào)遣,就是想守著現(xiàn)有的一畝三分地過安穩(wěn)的日子。最初英布是想保持中立,可是劉邦認(rèn)為他是對自己側(cè)翼的一個威脅,但劉邦又武力奈何不了對方,于是便用計策拉攏。恰好英布與項羽之間隙越拉越大,于是才讓劉邦鉆了空子。當(dāng)然,劉邦對英布的許諾就是保住九江國,這于英布來說是一個無勇氣拒絕的誘惑。
秦末亂世,群雄逐鹿,人心浮動,英布背叛項羽看似偶然,實則必然。天下人熙熙攘攘,皆為利來,皆為利往,英布不過其中汲汲營營之一員??v觀項羽短暫之一生,就是一個從輝煌邁向失敗的過程。他的輝煌是由勇武創(chuàng)造,他失敗始于關(guān)中分封。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