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古代打仗和糧食,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代打仗對糧草那么重要,那么古人打一次仗需要多少糧食?
三國演義里不是有個曹操殺糧官的故事嗎?曹操征袁術,開始打得不順利,結果糧食還要孫策接濟。孫策的糧食吃完了,曹操只好動了個歪腦筋:糧官你替我背下黑鍋吧。其實曹操未必養(yǎng)不起這么多大軍,只是曹操大本營在山東,袁術在江淮,離得太遠,仗拖久了,帶的糧食就會不夠吃。而袁術的治理又很差勁,當地根本搞不到糧食。如果從后方運損耗又太多,本來夠吃,等運到發(fā)現又不夠吃了。孫策在江南,他的糧食可以很方便的供給曹操,但是孫策是真的喂不飽這么多人,于是就導致了這一悲劇??梢娂Z草對行軍打仗之重要。
古代打仗如何運糧?
供養(yǎng)大軍,最理想的情況就是由當地供給糧食,這就跟在家吃沒什么差別,但是如果大軍規(guī)模過大,地方承受不了,那就要從其他地方調派糧食到這里支援。糧食在很遠的倉庫里怎么辦?像開頭那樣讓士兵跑去拿?那還打不打仗了?所以這時就要征發(fā)勞役,牲畜,長途運輸糧食,而勞役,牲畜吃的糧食草料也都是要算國家的,運的糧食邊走邊吃,這都要算到糧食的運輸成本中。路上吃了兩成,那運輸成本就是剩下糧食的四分之一,吃了一半,那糧食價值就翻了一倍,吃的只剩一成了,那價值就10倍于初始。這些成本都要國家來承擔,如果國力跟不上,很難承受大軍在外長期作戰(zhàn)。
所以古代軍事家都有個共識,大軍出征,能快點解決就快點解決,不能速決,那就要準備充分,一次性多帶糧食,避免反復運輸。
十萬大軍需要多少糧食?
1石=10斗=120斤,舉個例子: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四月,先期到滇的舒赫德及鄂寧聯合上奏,說征緬有五難。一是辦馬難,按滿兵一萬、漢兵三萬出兵規(guī)模算,戰(zhàn)馬、馭馬需十萬匹,急切難辦。二是辦糧難,按四萬兵、十萬馬算,單十個月就需兵糧四十二萬石,全省倉糧也不過三十五萬石,供應嚴重不足。三是行軍難,從內地永昌到邊境就路難走,邊外地形更差。四是轉運難,單從永昌運糧到邊境,按三夫運米一石算,就需百余萬人次,而如果到了境外,國人不愿意出境,境外人煙稀少,雇用役夫幾乎不可能。五是氣候難,水土不適,歷次戰(zhàn)事病故或因病失去戰(zhàn)斗力者比戰(zhàn)場死傷還多。兩人最后結論就是,對緬甸戰(zhàn)事勝算不大,不如設法招安緬甸。十個月就需要兵糧四十二萬石,換算下來就是25000多噸的糧食。這還是不打仗的情況下,打起來消耗的更多。
隨著雙方廝殺,按理說人的確是越來越少的。但實際往往相反,因為既然沒有分出勝負,那雙方自然而然的會加強力量擊敗敵人,結果反倒導致人越打越多,消耗越來越大。打個比方吧,你平時不干活的時候,可能一日三餐就喝點稀粥都能長肉,一天可能只需要二兩米??墒亲屇忝刻彀岽u12個小時,你就會發(fā)現餓的特別快,沒到飯點就餓的不行了,一頓吃三個饅頭可能都不夠。行軍打仗也是這個原理,每天要不停的急行軍,廝殺,追擊敵軍,結束戰(zhàn)斗還得安營扎寨,這都是要消耗很大體力的,吃的少的話,連拿刀的力氣都沒有!更別提殺敵了。
所以說,自古農業(yè)國家打仗,打的就是錢糧,就是后勤補給能力。一旦后勤跟不上,離敗仗也不遠了。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