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魴:東吳詐降高手,他的手段有多牛?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庾x,接著往下看吧~
東吳有一場比較著名的戰(zhàn)役,就是''石亭之戰(zhàn)'',算是東吳北伐的為數(shù)不多的戰(zhàn)果頗豐的大勝仗。''石亭之戰(zhàn)''中,東吳方面的主要將領(lǐng)是元帥陸遜、左右督全琮、朱桓這三個人,擊敗曹魏十萬大軍,斬俘萬計,還有大量的輜重軍器。不過''石亭之戰(zhàn)''的功臣不僅僅有這些人,還有一個不太出名,但仍然起到很大作用,做出很多犧牲的人物,就是東吳的鄱陽太守周魴。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個人物。
周魴與山越的戰(zhàn)爭
周魴字子魚,是揚州吳郡陽羨人。周魴少年時期被舉為孝廉,出仕為縣長。周魴的生卒年不詳,不過從他活躍的時期來看,他應該是被孫氏拔擢起來的。周魴在以文化出身,也非江東元勛子弟,他前期也是靠刷山越勢力來積累功績,很多江東將領(lǐng)都是這樣的。
按《三國志·吳書·周魴傳》中的記載,第一個山越經(jīng)驗包叫做彭式,彭式在錢唐聚眾起義,周魴作為錢唐相,在極短的時間消滅彭式,憑借這份軍功遷為丹陽西部都尉,從縣級的官員升到郡級官員,還是江東集團政治軍事中心所在的丹陽郡。不過平心而論,彭式大概算不上什么大人物,被周魴十日之內(nèi)平定,他能夠留名青史還是沾了周魴的光。
第二個山越經(jīng)驗包叫做彭綺,彭綺作亂是在東吳黃武四年(即公元225年)冬十二月,彭綺自稱將軍反抗孫權(quán)的統(tǒng)治,''攻沒諸縣,眾數(shù)萬人'',事情好像比較大條,至少在名為列傳,實為本紀的《吳主傳》中留下一筆。
而且對彭綺的戰(zhàn)爭也不是周魴一個人的獨角戲,《吳主傳》中記載為''諸將'';《周魴傳》中記載除周魴以外,至少還有胡綜。胡綜曾為解煩兵的統(tǒng)帥,但未詳平定彭綺的戰(zhàn)爭中是否有解煩兵的身影。不管怎么說,周魴從彭綺的身上是撈到好處了。首先刷了軍功得到一個昭義校尉的榮譽稱號;其次周魴被任命為鄱陽太守,不用跟別人屁股后頭混了。
周魴與孫權(quán)定計
在東吳黃武七年(即公元228年),天下形勢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可以視為吳、蜀兩國在多年沉寂后對曹魏的戰(zhàn)略性反攻。先是諸葛亮在西線打破僵局,對曹魏發(fā)動第一次北伐。雖然這次北伐以失敗告終,而且功敗垂成,但還是吹響反擊的號角。隨后東吳也以一場巨大的防守反擊的勝利打擊曹魏的士氣,就是''石亭之戰(zhàn)''。下面小編來說一說''石亭之戰(zhàn)''前期,周魴與孫權(quán)定計的過程。
東吳或者說江東集團主動北伐摧堅折銳的效果不佳,不過一詐降玩得精通。孫權(quán)想故技重施,利用詐降計把曹魏的軍隊騙進來殺。孫權(quán)本來的計劃是要求周魴尋求一個''山中舊族名帥為北敵所聞知者'',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曹魏知道他作亂的山越勢力,必須得是熟臉有可信度。
大家都知道江東集團或者東吳對山越的控制并不嚴整,就像蜀漢對南中一樣,甚至還有所不如。東吳的山越甚至一度打到過建業(yè),這還是東吳后主孫皓時期。南中地區(qū)可沒有這么有牌面。孫權(quán)和曹操在濡須拉鋸戰(zhàn),山越勢力在后面給孫權(quán)搗亂,這也是常見的事情。另外鄱陽郡這塊地方對曹魏來說非常誘人,如果控制廬江、鄱陽,就撕裂了東吳所依仗的長江防線。孫權(quán)這個計劃也不是沒有道理。
不過周魴是一個謹慎的人,他并不信任這些投誠的山越首領(lǐng),擔心他們會壞事,最后還是建議以自己作為誘餌,來吸引曹魏東線主將,也是曹魏最高武官大司馬曹休向鄱陽進軍。畢竟一個鄱陽太守的誘餌更香一些,也更有說服力。
周魴斷發(fā)詐曹休
周魴為了向曹休''投降'',前后寫了七封降書。小編當然不可能一一詳細地貼在下面,但是可以簡要地分別介紹降書的內(nèi)容。
第一封:周魴派親信董岑、邵南攜降書投降,請求曹休接應。
第二封:曹休并沒有相信周魴的第一封降書,周魴指出自己并非反復無常之人,但是在東吳受到構(gòu)陷,有生命危險。希望曹休相信自己。
第三封:周魴提到之前的鄱陽太守王靖(被張溫彈劾),因為鄱陽出現(xiàn)山越叛亂受到嚴厲譴責而內(nèi)心憂懼,決心投奔曹魏失敗被處死。周魴以王靖自比。另外周魴有提出,鄱陽山越名義上歸順東吳,實則仍然不受控制,尋求機會反抗東吳。而且東吳有北伐的計劃,呂范、孫韶、全琮、朱桓、諸葛瑾、步騭、朱然、陸遜、潘璋包括孫權(quán)等重兵名將都懸軍在外,東吳國防空虛可一鼓而定。
第四封:周魴強調(diào)董岑、邵南長大于自己家門,就像自己兒子一樣親密。建議曹休留下其中之一等待后信,讓另一個人回到東吳,借口后悔叛逃到曹魏。
第五封:類似第三封,承諾自己在長江以南接應曹休,最好有軍隊牽制北伐的東吳軍隊。不贅述。
第六封:強調(diào)孫權(quán)大軍在石陽,希望曹休迅速接應自己。
第七封:請求曹休授予自己用于賞賜各山越首領(lǐng)的印綬,以及代表曹魏的旌旗依仗物品。
這七封書信有貫穿的主旨(投降曹魏);有投降的動機(故鄱陽太守王靖的失敗和自己的處境);有巨大的誘惑(東吳軍隊在外);有具體的計劃(曹休從皖縣橫涉長江,周魴在鄱陽郡率領(lǐng)山越響應)。為了進一步取得曹休的信任,周魴還將自己的頭發(fā)剃掉,表示自己受到髡刑的懲罰。髡刑在現(xiàn)代人嚴重根本不算什么懲罰,但是對古人則是非常具有羞辱意味的,因為古人講究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而且還認為頭發(fā)與人的靈魂有關(guān)。
因為周魴這個''實際舉動'',讓曹休不再懷疑周魴的動機;另外曹魏本身就醞釀著一個進攻東吳的計劃,由司馬懿提出來的。周魴歸降的消息正好可以帶動曹魏的南征行動。于是曹休率領(lǐng)十萬大軍向皖縣進軍,遭遇東吳九萬大軍的截擊。曹休自以為人多勢眾輕敵冒進,結(jié)果在石亭遭遇劇烈的慘敗,可以說是撿回一條命。''石亭之戰(zhàn)''不久之后,曹休就病死,相信與''石亭之戰(zhàn)''的巨大挫折有關(guān);而另一方面孫權(quán)則是憑借''石亭之戰(zhàn)''的勝利一飛沖天,安穩(wěn)地坐上了帝位,正式創(chuàng)建了東吳政權(quán)。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