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許多的起義發(fā)生。下面由知秀網(wǎng)小編給大家?guī)磉@篇文章,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接著往下看
自秦末陳勝吳廣起義以來,歷史上曾數(shù)次重演群雄爭霸,已經(jīng)是中國古代歷史常態(tài)。元末,帝國統(tǒng)治不利,暴政酷吏迫害天下百姓,“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成為當時天下的現(xiàn)狀。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不少農(nóng)民、商人揭竿起義,反抗蒙古人的虐政。起義的人群里就有后來建立了明帝國的朱元璋。除了朱元璋這位起義人士之外,很多明史愛好者熟知的徐壽輝、陳友諒、張士誠等。不過,比起下面這位起義先驅(qū),以上列舉者都得往后退一步。
一、先驅(qū)起義之理由
一般而言,中國的老百姓都是比較溫和的,日子能過得下去就絕對不會選擇和朝廷對著干,畢竟起義可不是鬧著玩的,那都是冒著被朝廷追殺的風險,還有來自同黨們時不時的“關照”。總而言之不是好差事。
所以,方國珍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方國珍浙江人,生于沿海地區(qū),以佃農(nóng)和販私鹽為生計。佃農(nóng)就是租地主家的土地,然后自己種一些莊稼,糧食收成之后除了上交給國家的部分,剩余糧食基本都自產(chǎn)自銷,說白了種地就是為了有口飯吃。
臨海地區(qū)除了生產(chǎn)漁業(yè),還有一樣關鍵物品,就是家家戶戶做飯用的鹽。當時的人為了提高生活質(zhì)量,自然免不得利用一下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弄個販私鹽的行當。
雖說歷代政府對于販私鹽都是嚴加管控,但是元末統(tǒng)治者昏庸,地方政府也基本不作為,對于下面很多事情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所以,總體而言方國珍的生活還算不錯,不愁吃穿用度。
政府不管的后果就是販私鹽的人越來越多,競爭也越來越大。恰逢此時有一個叫蔡亂頭的人一直和元朝廷對著干,方國珍的競爭對手瞅準時機,向朝廷舉報方國珍是蔡亂頭的同伙。
方國珍委實可憐,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他一時間怒火中燒,眼看著朝廷派人來抓自己了,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先殺了那位誣告自己的競爭對手,然后再帶著自己的幾位兄弟逃路。
四人逃到海上,逐漸聚集了千人,方國珍此人聰明狡猾,為了讓跟著自己的數(shù)錢弟兄們混上口飯吃,他帶著眾人劫漕運。他的規(guī)模陣仗越來越大,劫的過路船只也越來越多,元朝廷為了遏制方國珍擴大發(fā)展,選派當時浙江行省朵兒只班前去討伐。
元末的蒙古人在中原、江南吃香的喝辣的,早已沒有了祖先們在草原時期的血性,朵兒只班雖說是大將,但比起先祖?zhèn)兊哪芰d色了很多。很快,朵兒只班就成了方國珍的俘虜。
朵兒只班能力雖說一般,好歹也是浙江行省,為了換回他,元朝廷對方國珍實行了招降政策。方國珍此人也不是真的想造反,很快就同意了元朝廷的提議,不日走馬上任,進入了體制內(nèi)工作。
天下風云說變就變,反對元朝廷的呼聲水漲船高,方國珍變了卦,這次他造反了。方國珍被人誣陷,不得已落草為寇,成了起義先驅(qū)。
比起朱元璋顛沛流離、剃發(fā)出家的坎坷命途,方國珍的起義緣由當真是小巫見大巫。在方國珍起義的同時,紅巾軍尚在襁褓之中,朱元璋也不見蹤影。
二、起義道路變化多端
造反后的方國珍首先對溫州發(fā)起了進攻,元朝又派了孛羅帖木兒去鎮(zhèn)壓,結(jié)果又被方國珍擒住。元朝無法,只好再次招降,方國珍和上次一樣同意招降。
可惜,好景不長,隨著紅巾軍勢力漸起,方國珍怕跟著元朝廷引火上身,立刻反叛,與元朝廷劃清界限。結(jié)果界限劃清之后,方國珍又大費周章地派人去京中賄賂高官,給他個官職。
但是,元朝廷顯然低估了方國珍的胃口,只是給了個徽州路治中。其實在當時這個官職相當于徽州的副州長,已經(jīng)算是不錯了。方國珍不喜歡這個官職,于是帶兵攻打臺州。元朝廷無奈給了他海道漕運萬戶之職,這才使得方國珍消停。
沒過多久,方國珍又升職了,成了行省參政。有了官職做靠山,方國珍的勢力逐步擴展到慶元、溫、臺之地。元朝的一再示弱讓很多人認為只要和方國珍一樣做強盜就會有官職,于是乎天下反動勢力更盛。
朱元璋在紅巾軍中逐漸強大后,有意與方國珍結(jié)盟,方國珍表面同意,私下卻仍與元朝聯(lián)系。一面希望朱元璋幫自己抵御周圍敵對勢力,一面他又不舍得元朝廷給自己的高官厚祿。朱元璋后期幾次三番示意方國珍,都被方國珍各種理由推脫。
面對方國珍的惺惺假意,朱元璋很快發(fā)現(xiàn)端倪,警告方國珍如果不誠心歸順自己,絕對不會善對他。方國珍明白朱元璋說到一定會做到,可是他仗著自己靠海的地理優(yōu)勢,仍然我行我素。
朱元璋見他一時起不了風浪,轉(zhuǎn)頭應對別的起義勢力。期間,方國珍擔任要職的幾位親屬在戰(zhàn)爭中殞身,令他損失慘重,朱元璋順勢派人攻取溫州,方國珍方寸大亂立刻表示誠服。
根據(jù)以上方國珍的表現(xiàn),我們不難猜出方國珍下一步會如何行動。他又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他不僅派奸細打探朱元璋的勢力,還秘密聯(lián)系元朝和朱元璋最強大的敵人陳友諒,打算三方合作擊敗朱元璋。
不過,很快事跡敗露,朱元璋暴怒如雷,命方國珍快些歸順。于是,方國珍又玩起了老一套,明面上給朱元璋送珠寶玉石,暗地里建造大船,試圖逃跑。
朱元璋忍無可忍,派兵征討幾次三番背信棄義的方國珍。在參政朱亮祖和征南將軍湯和的攻勢下,方國珍最終大敗,老巢即將不保之時,方國珍放棄抵抗,投降于朱元璋,并以書信寫自己悲慘身世表明誠心。
曾經(jīng)困苦的朱元璋被方國珍的故事感動,選擇寬恕他。朱元璋登基后還給了他官職,他死后朱元璋甚至命大文學家宋濂為其寫墓志銘。
三、善終的墻頭草
熟知朱元璋的都知道,他對于不順從自己的人從不手軟,連其子孫也絕不放過,一些曾經(jīng)追隨他立下汗馬功勞的將軍也沒有躲過朱元璋的迫害??墒敲鎸Ψ絿溥@個老滑頭,朱元璋不僅僅放過了他,甚至讓其善終,著實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原因大概有以下幾條:其一,方國珍此人胸無大志。元末起義勢力中方國珍可以算是一股清流,他不為皇權,只為自己安身。是否要改變自己的風向,取決于誰更能保護自己。
其二,方國珍反復無常導致眾叛親離。一般將領易主都有迫不得已的原因,要么主帥身死,要么危及性命他人脅迫,易主之后也衷心辦事,絕無二話。
可方國珍很明顯是個反面教材,元朝招安他同意卻屢次造反,歸順朱元璋卻心懷鬼胎。在朱元璋最后圍攻方國珍時,除了已經(jīng)死了的將領,很多跟隨他的人都投降了,他被迫成了光桿司令。
其三,方國珍此人軟弱。身為朱元璋后期最強敵人的陳友諒十分狠毒,為了實現(xiàn)自己心中終極目標,他可以把將自己視為心腹的徐壽輝設計殺死。但是方國珍幾次俘虜元朝大將,都只是為了換個官職,從不下殺手。
其四,方國珍先驅(qū)的身份。歷來第一個起義的人都會首當其沖,秦末陳勝吳廣最先起義,卻早早身死,方國珍的出現(xiàn)可謂是前所未有。
朱元璋也是起義里的一份子,如果他登基之后立刻殺了最先起義的方國珍,也就等于變相的否認自己,所以還不如留著已經(jīng)無力回天的方國珍為自己掙得一個好名聲。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