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時期,不僅名將謀臣輩出,而且文人也是不少,尤其是北方魏國,在曹操父子的大力提倡下,堪稱文風昌盛。
楊俊,字季才,河內(nèi)郡修武縣。漢末三國時期魏國大臣。
早年間楊俊曾跟隨陳留人邊讓學習,歷史上邊讓善于辯論,辭賦,年輕時便聲名在外,還和陶丘洪、孔融齊名。后來戰(zhàn)亂興起,河內(nèi)郡地也成為了戰(zhàn)場,楊俊為了躲避戰(zhàn)難率領(lǐng)家族扶老攜幼來到到京、密二縣的大山里,同行的有一百余家。后來又輾轉(zhuǎn)來到了并州,在這里他遇到了王象,王象失去了父母在給人做奴仆,楊俊欣賞他的才能品質(zhì),便將王象贖出帶回家,又為他娶妻蓋房,之后與他分道揚鑣。
公元196年,楊俊被曹操任命為曲梁縣長,入京出任丞相椽屬,被舉薦為茂才,出任安陵縣令,升任南陽太守。在南陽時,楊俊開辦學校又開辦學校,這一舉動讓官吏百姓都稱頌他。220年曹操建立魏國,楊俊升任中尉。建安二十四年九月,在鄴城發(fā)生了魏諷謀反案,魏諷是曹操老家豫州刺史部沛國人,很有口才,具備煽動眾人的能力,在鄴縣很有名氣。此時的曹操正在漢中,隨后楊俊自己彈劾自己,到曹操營中請罪。被赦免之后楊俊便寫信向太子曹丕辭職,之后楊俊貶為平原太守。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二十九日,曹丕登壇受禪稱帝,立國號為大魏。楊俊又任南陽郡的太守,當時王象任散騎常侍,向曹丕推薦楊俊,但楊俊沒有得到重用。楊俊從小到大,喜歡品評他人。也很有獨到的眼光,可以說知人善任。在曹操還未確立太子的時候,曾私下詢問過百官的意見,那個時候臨菑侯曹植和楊俊關(guān)系很好,雖然楊俊說曹丕和曹植都各有所長,不相伯仲,沒有明確說出應該立誰為太子,但贊美曹植的話是必然不可少的。從內(nèi)心是擁戴曹植的。因為這個他也被曹丕所記恨。
黃初三年(222年),曹丕巡視宛城后,以治理不當之罪讓楊俊入獄,司馬懿、王象與荀緯三人都為楊俊求情都沒有用,楊俊最后自殺。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