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原始時代是什么樣子的?日本,國名意為“日出之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及7200多個小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千米。今天知秀網小編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日本的早期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就一起來看看吧。
早期文明
關于日本列島上被確認過的人類歷史,大約可以追溯到3萬年前至10萬年前。約1.2萬年前左右,因末次冰期結束而開始急劇溫暖化,使得人們的文化與生活產生極大變化,全島進入下個繩紋時代。
約1.2萬年前左右開始被稱為繩紋時代。分為草創(chuàng)期、早期、前期、中期、后期、晩期這6期。這個時候的人們制作繩紋式陶器、早期以后邁向定居化,大部分住在半地穴式房屋(豎穴式住居)。使用弓箭狩獵、貝冢漁撈、采集植物等經營生活,使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角器等等。也進行栽培,后期到晩期間種植稻。
在日本神話中,太陽神天照大神的后裔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立日本國并即位為天皇。
彌生時代
彌生時代(やよいじだい)公元前300-公元250年日本古代使用彌生式陶器的時代。其文化稱彌生文化。1884年這種陶器首次在東京都文京區(qū)彌生町發(fā)現(xiàn)。彌生時代在繩文時代之后,古墳時代之前,于公元前300年至公元250年之間存在??煞智啊⒅?、后期。
彌生文化是在繩紋文化的基礎上,受到大陸(包括中國和朝鮮半島)文化的影響而產生的。它首先出現(xiàn)于九州北部并逐漸向東發(fā)展,到了后期基本上遍及除北海道以外的日本全境。
彌生時代普遍有了以種植水稻為主的農業(yè);開始使用銅器鐵器;原始社會開始逐漸向階級社會過渡;與中國、朝鮮半島交往頻繁,深受大陸文化的影響,使日本逐漸成為一個農業(yè)社會。
彌生時代中期,位于九州的奴國國王向漢朝朝貢,并獲賜金印。
到了2世紀后半期,各小國內戰(zhàn)頻繁,直至3世紀中葉才出現(xiàn)較大的“大和國”,后經過長期的擴張,并且逐漸征服了日本中部大部分地方,其首領最初稱為“大王”,后來改稱天皇。
古墳時代
古墳時代(Era of Great Tombs,假名:こふんじだい),又稱大和時代,日本繼彌生時代之后的時代,從公元250年開始,迄于公元538年,因當時統(tǒng)治者大量營建“古墳”而得名。
古墳的分布基本上遍及本州島南部,以奈良、大阪的大和盆地為主,北海道則未發(fā)現(xiàn)。這一時期的墳墓為巨大的穴式土堆,四周有壕溝,“前方后圓”形式的墓制最具代表性,墳的周遭圍繞著中空的黏土塑像,這些筒狀土制人偶可能是殉葬用的,稱之“埴輪”。
建筑這些墳墓需要花費大筆金錢,只有少數(shù)的統(tǒng)治階級能夠負擔,截止2013年發(fā)現(xiàn)有71座,鑰匙孔形的古墳最常見,大阪的大山冢,又名“仁德天皇陵”據悉為全世界最大的古墳。
古墳里通常有許多銅鏡、珠寶等物品,到了后期,古墳里還有兵器和盔甲。古墳時代分為前期、中期、后期。從8世紀初開始,火葬流行,古墳逐漸式微,并開啟了佛教建筑的時代。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