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西漢開國功臣,漢初三杰之一,有著頗多歷史功績以及出色的戰(zhàn)斗思維,甚至有著“兵仙”之稱的韓信。這樣一位杰出人才,卻在在天下已定,兵甲已足之時被呂后“誘殺”,甚至在死之前都沒有親兵前來解救,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一起來看看吧。
劉邦項羽共謀推翻了秦的暴政后,卻陷入了楚漢相望的尷尬場面。俗話,說一山容不下二虎,劉、項牛角對峙的局面即刻展開。在這種對立的白熱化狀態(tài)中,韓信如同一桿長槍從紛爭之間插入,在楚漢爭霸中深深地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一、兵仙韓信的成長
韓信本是鄉(xiāng)間的平民,但因從小缺乏禮節(jié)不懂禮數(shù),使得性情放縱桀驁不羈。在鄉(xiāng)人眼中,韓信好吃懶做,無賴紈绔,秉性敗壞,在他經(jīng)常飯食不飽后,只得依靠鄰里鄰居間的殘羹剩菜茍且糊口度日。
很難想象出這樣一個沒有理想,懦弱無能的人居然能夠可以成為中國歷史中的一代梟雄,或許正是當(dāng)年的胯下之辱給了他義憤填膺的動力。韓信一生酷愛佩劍,所以他早年佩劍云游投奔于項梁麾下希望能夠建功立業(yè)。但可悲的是,直至項梁敗亡,韓信依舊是一位無名小卒。
本就抑郁的韓信奔于項羽帳下,建言獻策依舊得不到霸王的重用,于是便一怒之下反楚歸漢,又在將死之際得到了夏侯嬰的舉薦,成為了治粟都尉,由蕭何的推舉貴拜為大將軍,韓信用兵如神之路也由此展開。
韓信在劉邦的重用下一舉成名,大大小小戰(zhàn)役的勝利將他的英才毫無遺漏的展現(xiàn)出來。用兵總是可以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當(dāng)之無愧是軍事謀劃的一名奇才。而韓信也在作戰(zhàn)的過程中逐漸培養(yǎng)出來一支強悍的部隊,直屬于自己的一方勢力。
正是這方勢力的出現(xiàn)才使得劉邦逐漸有所忌憚,作為主公的他從此也開始對下屬抱有戒備之心。因為劉邦認為,韓信勢力的不斷擴大,已經(jīng)緩慢的脫離他的控制。于是在與張良的數(shù)次合謀之后,不斷的對韓信釋兵權(quán)。
二、主公釋兵權(quán)
對于韓信來講,他對自己是極為自信的,即使在劉邦的再三阻撓之下,任然能夠?qū)⒆约旱挠H軍發(fā)展壯大,甚至一度強大到能夠獨自割據(jù)一方,所以他的野心也在此處開始蓬勃孕育。
實話來講,西漢可定的主要原因都是依靠韓信,他協(xié)助劉邦趨兵橫掃,可謂舉世無雙。但其實在此同時,韓信其實也是忠于劉邦的,為劉邦披荊斬棘,即使后來遇到蒯徹這種小人的慫恿,也沒有對未定的大漢進行造反之舉。
蒯徹慫恿之前,韓信已經(jīng)擁兵攻克齊國,并且求得劉邦同意冊封為齊王。不過這一切只是劉邦的緩兵之計,目的是為讓韓信可以潛心對付項羽。到了后來,項羽自刎,韓信則立即被劉邦改封為楚王。這雖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其中具有莫大的差別。
雖然韓信被冊封為楚王的地位顯然拔高,這也能看作是劉邦對于開國功臣的一種獎賞以及地位認可,但卻將韓信擁兵自重的權(quán)利極大削弱。因而在克齊時韓信手握的二十萬重兵因為遼闊無疆的地域,直接與主帥劃分開了聯(lián)系,頓時令這位“兵仙”名下無權(quán),有名無實。
這不難看出,劉邦已經(jīng)對他失去了信任,韓信在自己心中也明白這一舉動,但他依舊忠誠。即使到了楚國,那也最多算是“衣襟還鄉(xiāng)”。其實韓信對劉邦此刻的忠誠,卻意味著由此將自己逐漸推入深淵。他是名副其實的一位軍事天才,卻不是一名心懷叵測的政治行家。
雖然韓信到了楚國也有擁兵的權(quán)利,但無論是從軍隊之間的情感來說,或者是聽令的默契度,以及軍紀軍風(fēng)等,與之前常年征戰(zhàn)的親兵相比較,之間的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更重要的在于,親軍能夠?qū)ζ浔3纸^對的忠誠,赴湯蹈火,慷慨赴死以護韓信周全。
即使韓將軍的軍權(quán)已經(jīng)受到了極大的牽制,但劉邦對于此事依舊處心積慮。因為他明白,韓信“兵仙”的稱號并非徒有虛表,一旦謀反,則后果對于新定的大漢來講是難以承擔(dān)的。
三、韓信反叛
項羽死后,其屬下鐘離眛因與韓信相識所以前來投奔,韓信也樂而接受,但這無疑是給劉邦投遞了一顆定時炸彈。在韓信早年,就因桀驁不馴的秉性多次得罪劉邦,甚至在某次劉、項兩軍相持不下兵刃相接的時候罷軍而觀,這就令劉邦心生芥蒂。
所以此次鐘離眛入楚,劉邦是對此人極為厭惡的,假借游覽云夢澤,發(fā)兵壓境,防止韓信謀反。此刻韓信也慌了神,自己既沒有謀反之由也無謀反之實,做的正行的端,只要取得劉邦信任令其退兵即可。遂將鐘離眛的首級獻給了劉邦。
但經(jīng)過鐘離眛事后,韓信由王降至侯,封淮陰侯。這時他也算看清了劉邦的為人,故意利用此事來將兵權(quán)完全剝離,令他無法與之抗衡。于是韓信整日在都城內(nèi)悶悶不樂,與劉邦的關(guān)系也逐漸僵化。
令劉邦開心的是,韓信在都城已經(jīng)受到了絕對監(jiān)視,所有的兵甲也得到了控制,翻不起什么大風(fēng)大浪。但劉邦不知道的是,韓信在此時已經(jīng)生出怨恨,內(nèi)心極度不平,謀反的心已經(jīng)開始斟酌醞釀,就差一個借東風(fēng)的契機。
適年,劉邦任命陳豨為鉅鹿郡守,韓信大喜過望,這無疑是給予了他一個反叛的絕佳機會。陳豨雖然與韓信交集尚淺,但陳豨一直極度崇拜韓信,唯命是從。所以兩人在郡守上任前便合謀,一到鉅鹿,舉兵造反,韓信在都城內(nèi)里應(yīng)外合。
四、總結(jié)
不巧的是,劉邦出城平叛之際,合謀消息已經(jīng)泄露,這使得呂后大喜,命蕭何欺騙韓信到宮內(nèi),籠中暗殺慘死,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也未成想,自己戎馬一生卻遭誘騙,也未成想到,將死之際居然無一親兵前來解救。
呂后誘殺韓信后獲益頗豐,又以鐵血手腕鞏固了自己的勢力。一直待到劉邦班師回朝,他也欣然的認可了這件事,畢竟是以一個正當(dāng)原由處死了一頭禍患之虎,有理有據(jù)。
韓信的死,除劉邦的不斷釋權(quán)外,也與他本身脫離不了干系,自認為戰(zhàn)功彪炳便目中無人,桀驁不馴的性格終究是他的弱點,直至將死于婦人之手,也無大將舍身勸言相救。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