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下班到家,3歲的圓圓正吃晚飯??匆妺寢專緛碜诓鸵卫锏膱A圓開始不安分:一會兒說不吃青菜,一會兒要求媽媽抱著吃,一會兒又撒嬌說要媽媽喂。
A果斷拒絕,圓圓便大哭起來。一旁的姥姥見不得這樣的場景,開始叨叨自己的女兒:“你喂喂她能怎么樣?又不會要你喂一輩子?!钡?A并不買自己親媽的賬。
圓圓見狀,哭得聲嘶力竭。姥姥自尊心受挫,躲到臥室擦眼淚。A只好喂圓圓吃飯,以緩和家庭矛盾。
但是,接下來幾天,圓圓開始無休止地要“媽媽喂!媽媽喂!” 原本獨立吃飯很好,現(xiàn)在卻“褪化成了小寶寶”,A很頭大。她并不知道,圓圓的這種行為再正常不過,學名叫“行為倒退”!
關于行為倒退,媽媽們必須了解為什么原本吃飯很自立的孩子非要喂著吃?
為什么原本會走路的寶寶摔了一跤后,便再也不肯挪動自己的雙腳?
為什么說話流利的寶寶突然變得磕磕巴巴?
為什么病了一場,原本學會的新技能也不愿再展示?
為什么進入幼兒園,原本能明確表達排便意愿的孩子開始出現(xiàn)尿褲子行為?
為什么學扣扣子、用筷子等新技能的時候變得焦躁、愛發(fā)脾氣?
實際上,這是0~6歲兒童很常見的一種特殊心理狀態(tài),叫行為倒退期,它是孩子情感依賴的一種體現(xiàn),短期內(nèi)出現(xiàn)這種情況很正常。
我問A,是不是最近陪孩子的時間很少?A點頭承認:“最近公司項目多,我每天早出晚歸,圓圓每天眼巴巴地盼著媽媽回來,只有睡前的親子時光,才真正屬于我們倆。”
以前每天下班都陪圓圓讀書、做手工的媽媽,最近忙得不可開交。圓圓自然會通過“喂飯”這種行為尋求媽媽的關注,以滿足情感需求。
這種情況下,媽媽只要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抱抱,讓孩子明白媽媽會和以前一樣陪她、愛她,幫孩子度過焦慮期,并寬容地接受她表現(xiàn)出的行為即可。
我是在做準備重新適應。喆同學算說話很早的孩子,在別的小朋友說一個字的時候,他已經(jīng)可以說“雞翅根”這樣的詞組了。但大概在兩歲半左右,他竟然出現(xiàn)了結(jié)巴現(xiàn)象,比如同一個字會重復幾遍,或者一個簡單的詞都說不清楚。因為肯定孩子不是生理方面的問題,所以相對比較淡定,無論他重復多少次,我都耐心聽他說完。
比如有次喆同學著急說獅子,獅……獅……獅……獅……獅了半天也沒說完,自己急得快跺腳了。我就把他抱過來,輕輕擁在懷里,默默給他鼓勵。最后,小家伙居然自己出了絕招:獅……獅……獅……1、2、3,獅子!
看吧,孩子會用自己的辦法重新準備。這個時期持續(xù)了大概一個半月,之后喆同學的語言大爆發(fā)。
兩三歲的孩子暫時口吃,絕大數(shù)情況是因為孩子想表達的太多,嘴巴卻跟不上腦子的速度,所以會有暫時性停頓。這時家長一定要有耐心等他們自行表達,孩子需要我們幫助時再進行提示;更不要給孩子扣上“口吃”的帽子。
我不適應嘛!前幾天帶喆同學回老家,鄰居親戚們都格外關注他,從未見過面的人也讓叫姨姥姥、舅爺爺?shù)龋唤?,親戚就逗他說“這哪兒像大城市回來的孩子呀!”原本外向的喆同學慢慢變得很黏我,總要我緊緊抱著他,而且是像抱小寶寶那樣的姿勢。
有些剛剛上幼兒園的孩子,會出現(xiàn)啃手指、咬嘴唇,甚至尿褲子的行為。
當原本熟悉的環(huán)境突然發(fā)生了變化,寶貝們內(nèi)心充滿了對未知的恐懼,為緩解焦慮,他們會自行找到一個宣泄口。等到在新的環(huán)境建立好安全感,癥狀就會自行消失。比如喆同學第三次回姥姥家時,因為已經(jīng)對鄰居們有印象,所以很主動地和大哥哥大姐姐出去玩了。
嗚嗚,媽媽我想學又學不會……喆同學當初要學用筷子時,也就一歲半不到,剛剛會用勺子吃飯。只是看大人用筷子,好奇心爆棚。我便給他買了兒童筷,難度小一些,但對于一歲半不到的孩子還是難度偏大。
喆同學夾不起來東西時,便大哭、發(fā)脾氣、扔筷子表達受挫情緒。學拉拉鎖、提褲子的時候也同樣,用小寶寶的哭鬧行為表達自己的挫敗感,轉(zhuǎn)而向旁人求助。
這種情況,切忌逗孩子,說他們笨或者太慢,我們要做的是示范操作要領,讓孩子多試幾次。并且,在孩子受挫時,告訴他們:“爸爸媽媽小時候也學了很久,上次你左右腳還分不清,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步很大。”鼓勵,和給他們嘗試以及琢磨的空間一樣重要。
你們還愛我嗎?一個朋友,跟我講了一件她很多年不能忘懷的事。90年代,很流行在家里唱KTV,她家也買了一套。有個唱歌很好聽的堂妹常去她家,她爸爸就讓堂妹唱個不停,連連夸贊唱得好唱得好!
她雖然天天都能唱,但那個時候想唱的欲望特別強烈。只是每次過去點歌,都被爸爸說不懂事。時間長了,她開始對堂妹很不友好,發(fā)怒、委屈、哭泣……結(jié)果自然是被大人說太不懂事,但她說當時自己就只有一個念頭:憑什么我爸爸對堂妹那么好,憑什么大家只圍著堂妹轉(zhuǎn)?
中國是禮儀之邦,對于到自己家的小朋友,總會格外客氣、格外寬容、格外照顧。
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很多大寶也有倒退行為發(fā)生,開始變得哼哼唧唧、各種不配合,還想重新體驗小寶寶的行為,比如用奶瓶喝奶,用勺子吃飯,用二寶的東西。
這是“爭風吃醋”?當然不是。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魯?shù)婪颉さ吕卓怂?,就孩子是如何觀察和思考作出了解釋:孩子是觀察的專家,但在對觀察到的事情進行理解時,卻容易產(chǎn)生錯誤。然后他們常常在尋找自己的定位和價值感時,使用的就是這些錯誤的理解和定論。
所以,大人眼中的這些“吃醋”行為,只不過是孩子在尋求關注。比如朋友看到爸爸對堂妹好,就想用發(fā)脾氣獲得關注;大寶看到二寶哭了、尿了、拉了,媽媽都會很迅速地回應,于是想到自己像弟弟或妹妹那樣哭哭啼啼、尿褲子,也會讓媽媽關注到自己。
對于大寶寶的“小寶寶行為”,讓他們盡情體驗好啦,只要你給予他們足夠的關心,那些小兒科的動作他們遲早有一天會覺得太無聊,進而直接放棄。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