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秦國越殺功臣為何越強大呢的讀者,下面知秀網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自古以來,任何一個國家的強大,都離不開人才的因素。
戰(zhàn)國時期,更為如此。
戰(zhàn)國紛爭三百多年,有才之士數(shù)不勝數(shù),特別是戰(zhàn)國七雄,幾乎每個諸侯國都曾天降大才,區(qū)別只是有些諸侯國完美地利用了人才,即使沒有也會創(chuàng)造條件引進人才,而有些則是親手把人才送給了別的國家而已。
作為統(tǒng)一華夏的秦國,它的強大和山東士子對秦國的貢獻是分不開的。
當然,這里的山東并不是現(xiàn)在的山東省,而是一座山的東面,這座山叫做崤山,山的西邊是秦國地盤,山的東面就是其余諸侯的地盤了。
/b/5d365ce51b71d.png"/>
如果你對這座山的位置有點模糊,那我們就說這座山附近的一個關,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函谷關,所以,崤山和函谷關又被稱為秦國的天險和門戶。
我們言歸正傳,進入戰(zhàn)國時期的秦國從秦孝公開始,就特別注重引進人才,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到秦始皇嬴政統(tǒng)一華夏,中間歷經七八代人,都未曾動搖過,秦國也在這些山東士子的貢獻下,愈發(fā)強大。
但是這些人卻有一個共同的下場,那就是沒有人能在秦國善終。
這是因為新君繼位殺前代功臣是慣例,那么為何秦國越殺越強,六國卻無限衰弱?
秦國新君繼位后必做的1件事是什么?當屬斬殺或驅逐前代功臣無疑!
秦惠文王車裂了功臣商鞅。
商鞅是戰(zhàn)國時期衛(wèi)國人,曾在魏國丞相公叔痤手下當中庶子,也就是類似丞相府管家的小吏,公叔痤也知曉商鞅非池中之物,但是怕他會搶了自己的飯碗,一直到他死的時候,才推薦給魏惠王,但是卻沒有得到重用。
我們現(xiàn)在想想也是,一個年過花甲即將要死的人對魏惠王語無倫次地說,我死后,我的大管家可以當魏國的丞相,別說魏王不信,換了其他人也都不會相信,所以魏王不重用商鞅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出在了公叔痤身上。
就這樣商鞅去了秦國,這下可了不得了,因為商鞅在秦國徹底發(fā)光發(fā)熱了,可以說他是大秦帝國的奠基人,商鞅變法持續(xù)的時間太久,影響力也驚人,可以說沒有商鞅的變法,就沒有強大的秦國,他是秦孝公時代一手遮天的人物,秦孝公也幾乎把整個秦國都交到了他的手上。
但是,秦孝公死后,他的兒子秦惠文王一繼位就把商鞅給車裂了,并且滅了商鞅滿門,但商鞅雖死,商法猶在,秦國并沒有廢除商鞅的法令,這也是秦國得以繼續(xù)強大的原因。
秦武王驅逐了功臣張儀。
張儀是戰(zhàn)國時期魏國人,同樣經過輾轉反側之后來到了秦國,這時候秦國是秦惠文王時期,山東六國也看到了秦國的威脅,紛紛想要通過合縱來抗衡秦國。
張儀被稱為戰(zhàn)國第一大忽悠,這嘴皮子可不是蓋的,他的三寸不爛之舌在戰(zhàn)國時期的外交上可抵千軍萬馬,縱橫捭闔,游刃有余,通過一張嘴,把山東六國合縱抗秦扭轉為連橫親秦。
/9/5d365cd4ca95d.png"/>
張儀的連橫政策對正在崛起的秦國來說至關重要,因為秦國雖經歷了商鞅變法,但是還不足以以一己之力抗衡整個山東六國的聯(lián)合,可以說張儀為秦國爭取了深入變法的時間。
但是,秦惠文王死后,他的兒子秦武王繼位,覺得張儀此人太會忽悠不靠譜,就想著把他給殺掉,張儀也不傻,找個借口就逃了,與其說張儀是自己走的,不如說是被秦武王驅逐的。
秦昭襄王驅逐了功臣甘茂。
甘茂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人,是秦武王的得力干將,也是戰(zhàn)國時期的名將,曾經和魏章一起平定了漢中,后來又打了一場載入史冊的戰(zhàn)爭,宜陽之戰(zhàn)。
在秦武王時期,甘茂出將入相,可以說是秦武王之下第一人,奈何秦武王英年早逝,甘茂的好日子也隨著秦武王的生命結束了,秦武王死后繼位的是秦昭襄王,甘茂雖然戰(zhàn)功赫赫,但還是被讒言所毀,終究被驅逐出了秦國。
/d/5d365ccb79174.png"/>
秦昭襄王這位仁兄,真的活得太久了,整整活了74年,在位就50余年,這就導致了他的兒子秦孝文王繼位的時候已經是個老頭子了,僅僅在位一年也就死了。
但秦昭襄王卻把他兒子該干的事情都干完了,那就是清算了兩位泰山級別的人物,一個是白起,一個是范雎。
秦王政誅殺了功臣呂不韋。
秦孝文王死后繼位的是秦莊襄王,說這個名字很多人好像不熟悉,但要是說贏異人、嬴子楚,亦或者是嬴政的老爸,很多人就會比較熟悉了。
雖然秦莊襄王在位的時間也非常短,但他不像秦孝文王一樣,因為他給他的兒子留了一個大才,就是呂不韋,呂不韋戰(zhàn)國時期衛(wèi)國人,奇貨可居的投資換來了幾十年的聲名赫赫,可謂無人能及。
/c/5d365cc48b63a.png"/>
只是可惜,一代奇才呂不韋也逃脫不了不得善終的宿命,秦王政小的時候,雖然拿這位仲父無可奈何,但是一旦自己親政,立即就拿呂不韋開刀,借著嫪毐亂政,順道把呂不韋也給處理了。
單單剝奪了呂不韋的權力和把他打發(fā)到封地還不能罷休,最后一杯毒酒賜死呂不韋才算了事。
飛魚說:
秦國新君繼位后必做的1件事是什么?當屬斬殺或驅逐前代功臣無疑,無一例外,雖然這些功臣自身也有不足之處,但是導致他們不得善終最根本的原因這不是這些,而是新君對這些功臣的忌憚。
這些外籍功臣,在他們父輩那一代都積攢了一定的人脈和權力,已經達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即使他們兢兢業(yè)業(yè),不犯一點錯誤,這些新君還是會找到誅殺他們的理由,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就是這個道理。
新君繼位殺前代功臣是戰(zhàn)國時期每個諸侯國乃至整個封建社會改朝換代后通用慣例,那為何秦國越殺越強,六國卻無限衰弱?最根本的原因是秦國誅殺或者驅逐了前代功臣之后,會很快找到適合秦國發(fā)展的大能之人,但是六國卻不行。
秦國從六國之中源源不斷地吸引人才為已所用,也決定了它在戰(zhàn)國時期會越來越強,一段時期內,能扭轉歷史的人也是鳳毛麟角,秦國從別國挖來了大才,而別的國家又挖不走秦國的大才,這樣一加一減,已經不是數(shù)量的加減那么簡單了,而是演變成了徹徹底底的質變。
所以,單從人才這方面而言,秦國攻滅六國早已初現(xiàn)倪端,對此,您怎么看呢?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