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唐太宗的“應夢賢臣”是薛仁貴嗎,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在電視劇《薛仁貴傳奇》中:
唐太宗李世民被渤遼官追殺,危難之際被一白袍小將救之,原來是噩夢一場。軍師徐茂公解夢,說夢中白袍小將是未來的國家棟梁,此“應夢賢臣”是山西龍門縣的薛仁貴。被唐朝冊封為渤遼王的渤建王,受兵馬大元帥鐵世文的挑撥和威逼,不甘守居在渤遼,欲擺脫朝廷,興兵作亂,自立為王,稱霸中原。為剿賊平叛,李世民決定御駕親征,并舉國招兵,命總先鋒張士貴到山西以招兵方式尋找“應夢賢臣”薛仁貴。
/c/5d3a6a7fdbb46.png"/>
在征剿渤遼叛軍過程中,薛仁貴武藝高強,率火頭軍先鋒開路,所向無敵,屢建奇功,受到李世民的青睞。薛仁貴屢建奇功,無奈張士貴搶功、計害薛仁貴。在忠臣徐茂公、程咬金、尉遲恭等的幫助下,李世民終于見到“應夢賢臣”薛仁貴,真相大白。李世民班師回朝,論功行賞。薛仁貴被封為一字并肩王、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
那么歷史上薛仁貴是怎么受到李世民的關注的呢?
薛仁貴(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禮,字仁貴。
/b/5d3a6a795a95c.png"/>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于洛陽出發(fā)出征高句麗。此時薛仁貴也在軍中。三月,在遼東安地戰(zhàn)場上,唐朝將領劉君邛被敵軍團團圍困,無法脫身,無人能救,在此危難時刻,薛仁貴單槍匹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麗一將領人頭,將頭懸掛于馬上,高句麗軍觀之膽寒,于是撤軍,劉君邛被救。此役過后,薛仁貴名揚軍中。
同年四月,唐軍前鋒進抵高句麗,不斷擊敗高句麗守軍,六月,至安市,高句麗莫離支遣將高延壽、高惠真率大軍二十五萬依山駐扎,抗拒唐軍。李世民視察地形后,命諸將率軍分頭進擊。此戰(zhàn)薛仁貴身著白衣,手持戟槍,腰挎雙弓,單騎沖陣,唐軍大舉跟進,高句麗軍大敗。戰(zhàn)后,李世民召見還只是小兵的薛仁貴,賜馬二匹,絹四十匹,生口十人為奴,并提拔為游擊將軍、云泉府果毅。
后唐軍被困在安市城,江夏王李道宗獻策派兵偷襲平壤,以調(diào)虎離山之計將安市城高句麗軍引向平壤一線,以攻取安市城。因為李世民在軍中,長孫無忌極力勸阻,恐李世民安危,不敢偷襲平壤,未成。加之李勣大放厥詞,破城之日,屠殺城內(nèi)軍民百姓,以至于守城將士更加齊心合力,此后久攻不克,后值冬天大雪,糧草不濟,隧撤退。途中,李世民對薛仁貴說:“朕舊的將領都老了,不能承受戰(zhàn)地指揮的繁重工作,每次都想提拔驍勇雄健的將領,沒有比得上你的,我不高興于得到遼東,我高興得到你啊?!辈⑻岚窝θ寿F為右領軍中郎將,鎮(zhèn)守玄武門。
后來薛仁貴四處征戰(zhàn),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勛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故事。官至瓜州長史、右領軍衛(wèi)將軍、檢校代州都督,封平陽郡公。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