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族是中國古代北方地區(qū)的一個民族。歷史文獻上有關契丹族的確實記載,始于北魏登國四年(公元389年)。其主要活動地區(qū)是在潢河(今西拉木倫河)一帶,生活方式是逐水草遷徙的游牧、狩獵。該族不斷地發(fā)展壯大。唐朝初年,契丹八個部落組成部落聯盟,有兵四萬,接受唐朝統(tǒng)轄。唐朝衰落后,契丹族不斷向外擴張,俘掠外族人口,實力大增。后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擊敗了的剌葛、迭剌等人,在龍化州(今內蒙古昭烏達盟八仙筒附近)稱天皇帝,建元神冊,國號契丹。神冊三年(公元918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潢河以北正式建都城,稱為皇都(后改稱上京)。隨后,降服甘州回鶻,攻滅渤海國。會同元年(公元947年),遼太宗滅亡后晉,改國號大遼。統(tǒng)和元年(公元983年),遼圣宗耶律隆緒曾改國號契丹。以后遼道宗咸雍二年(公元1066年),又恢復大遼國號。
遼太宗耶律德光統(tǒng)治時期,遼國從石敬塘的手中得到了燕云十六州。以此為基礎,遼開始了對中原地區(qū)的擴張。耶律德光數次對中原進兵,希望征服整個中國,但因中原人民的反抗,使其計劃擱淺了下來。在太宗之后,經歷世宗阮(947——950年在位)和穆宗璟(951——969年在位)兩代,遼的統(tǒng)治內部出現了激烈的紛爭,直到景宗賢(969——982年在位)時,其統(tǒng)治才漸漸穩(wěn)定下來。
景宗死后,其子十二歲的耶律隆緒即位,是為遼圣宗。由于圣宗年齡尚小,所以由其母蕭太后攝政,蕭太后是遼歷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她譴耶律休哥為大將,于圣宗統(tǒng)和四年(987年)進兵攻宋,大敗宋軍。此后,遼國連年發(fā)兵攻宋,至圣宗二十二年,遼國攻至澶州城下,與宋真宗簽定了“檀淵之盟”,迫使宋朝年年向遼國進貢“歲幣”,遼宋兩國從此相對安定下來。遼圣宗依靠宋國的進貢,使遼的經濟發(fā)展起來,此時遼國達到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經過圣宗、興宗(1031——1055年)的盛世之后,遼國開始走向衰亡。公元1101年,遼天祚帝即位,此時隨著女真族的興起,遼國的統(tǒng)治逐漸受到威脅。公元1115年,金兵攻占遼國重鎮(zhèn)黃龍府,隨后又與宋朝訂立“海上之盟”,共同攻遼。金兵在幾年的時間里,占領了包括東京遼陽府在內的大部分遼國土地,保大五年(公元1125年),遼天祚帝被金軍俘虜,遼國自此滅亡。金天會九年(公元1131年),原遼國大臣耶律大石在楚河流域重建國家,仍沿用遼國號,史稱西遼。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