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項羽自殺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知秀網(wǎng)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翻開歷史這本書,我看到了這樣一幕:韓信設(shè)下十面埋伏,項羽兵敗垓下,自盡于烏江。這位英雄就這樣走完自己的傳奇一生,可是卻有聲音講所謂的項羽無顏過江自刎,其實不外是個謊言,歷史中的項羽烏江自盡真的另有隱情嗎?
說起項羽,毫無疑問他既是個’歷史名人‘,也是個‘現(xiàn)代明星’。于他,他或許沒有帝才,但西楚霸王之名讓他在那個時代留有一席之地。于他,李晚芳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那于他,這樣一個響當當?shù)挠⑿廴宋镉衷跛赖娜绱吮瘔涯?
史料它告訴我們的那些隱含的歷史隱情。一種說法:《史記·項羽本紀》:“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其中一句記載說項羽自述自己不愿渡江是因為追隨的八千子弟兵都死了,我看過項羽從垓下之圍到烏江自盡的全過程,過程中就已損失慘重,他的八千子弟兵就已所剩無幾。
所以如果是因為跟隨自己的眾多子弟兵損失太多而羞愧,項羽那重情義的性格會使得他那時就追隨子弟兵而去,又怎會再拼盡全力逃出包圍圈呢?也許是司馬遷本人對項羽的偏愛之文學(xué)美化,借八千子弟給人一種悲壯感吧,作者也想以此豐滿一下項羽的形象吧!
若不是因為八千子弟,又是因為什么呢?史學(xué)家給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解釋:怕再次被(烏江亭長)欺騙。
這個再字又從何而來呢?因為項羽先經(jīng)歷了農(nóng)民之騙,所以他擔心再被烏江亭長欺騙。
這是大致過程:經(jīng)歷垓下之圍時,項羽其實早已想好應(yīng)對措施,只要按照按照他原本設(shè)計好的逃跑路線,漢軍很難追上。但項羽的氣運用盡了,天不時地不利人更是不和。他逃到陰陵迷路時,向一農(nóng)夫問路,農(nóng)夫“好心”指路,但他卻陷入天澤。(那時項羽明白農(nóng)夫在騙他)而不幸的結(jié)果便是,這一耽誤給了漢軍充足時間來圍追堵截他,他的逃亡之旅也更加艱難。
項羽劇照
那么史料中記載的項羽自殺與擔心再次被騙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一個人身處絕境時,明明自己不甘心,甚至努力反抗尋找希望,終于,你似乎找到一個指引的方向。但走進之后,才發(fā)現(xiàn)那不過是一個圈套,就像全世界都在說著這個人有罪,這個人要反抗的不只是最初的性命之險,更是來自精神上的被孤立。
對于當時的項羽而言,他不怕因戰(zhàn)爭而死,因為勝敗若已注定,便如他曾說過的“天要亡我”,他不會有不甘心。有人認為:欺騙是自我的,摧毀的是項羽的心理。戰(zhàn)敗而死是榮耀,而欺騙被抓是羞恥。項羽是外表勇武、心田敏感的貴族,屬于可殺不行辱的那一種人。
于是,那一刻,項羽來至烏江,他心想:天意已定,兵敗已是必然,又何須上船受騙以致羞辱而死。羞辱而死!自我了斷!他選擇了后者。也許不能決定自己的出生,但可以隨自己心意決定自己的離開。他遵循自己的內(nèi)心,士可殺不可辱,一個身為貴族、勇士、武人的項羽的價值觀就是這樣的!
如果歷史重來,時間倒退,在公元前202年,在鴻溝之盟時,項羽可以察覺劉邦的真實意圖,不是天真的把這個協(xié)議當做回江東和喘息的時機。那以后的歷史會不會就沒有劉邦毀約,重兵圍困,把項羽圍困垓下,最終烏江自盡的悲壯結(jié)局!
但歷史終究是歷史,就像項羽曾經(jīng)可以破釜沉舟 以一當十;鴻門宴上聽信項伯的話而放過劉邦;成為“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便搴锒诘娜?,這一切一切都是真實發(fā)生的,是項羽那轟轟烈烈卻又悲壯結(jié)尾的人生!
他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