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位中原之主的結局究竟是怎樣的?今天知秀網(wǎng)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滿清來源于后金,發(fā)祥于山海關之外,李自成率起義軍攻陷北京、大明崇禎帝上吊后,清軍在吳三桂的配合下,由多爾袞率領入住中原,但出于平衡當時各方政治勢力的考慮,多爾袞只做了攝政王,清朝入住中原的第一位皇帝是愛新覺羅?福臨,即順治皇帝,他當時只有六歲。
福臨即位之初,多爾袞處心積慮地除掉了豪格和其他對自權力構成威肋的重臣,與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弟的兒子)一起輔政,后又找機會廢掉了濟爾哈朗輔政職位,獨攬大權。
盡管福臨也頗有膽識和魄力,但由于長期由叔父多爾袞掌控權力,這讓他深感壓抑。1650年,多爾袞在一次狩獵中墜馬身亡,年僅13歲的順治皇帝才有了親政的機會;他雖然年紀小,但他聯(lián)手朝臣,在母親的輔助下勵精圖治,采取了重用有能力的漢人、減少圈地、沿用明朝規(guī)章等等一系列措施,使?jié)M漢矛盾得以緩和。按《清史稿》的記載,他是位勤政愛民、孜孜求治的皇帝??梢哉f,后來的康雍乾盛世就是他奠定的基礎!
但這位有些作為的皇帝,卻在24歲就英年早逝了;由于其死因缺乏足夠的資料記載,時至今日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最主要的說法有五種:
1.因病而亡說。
年幼的順治繼位是滿清各方政治勢力妥協(xié)與平衡的結果,由于其心智并沒成熟,也無政治經(jīng)驗;所以繼續(xù)之初,朝政大權都在多爾袞手中,順治懂事后,對多爾袞的飛揚跋扈與一言九鼎十分不滿;又由于其母親孝莊教子嚴格,所以順治成人后的性格變得敏感、暴躁和猜疑。
尤其是,他對多爾袞和孝莊太后強加給他的刻薄皇后非常不滿,常感到憋屈。所以,順治親政后,除了對叔叔多爾袞掘墓“鞭撻”外,還把這位皇后即博爾濟吉特氏廢為了妃子;后來又迎娶了博爾濟吉特氏,但這位博爾濟吉特氏處世圓滑,又有太后在背后撐腰,與順治的日子過得也相當平淡。
自從鄂碩的女兒董鄂妃進宮后,順治即移情、鐘情、專情于董鄂妃,這位董鄂妃從小跟著父親南征,有在中國南方生活的經(jīng)歷,受過漢文化的熏陶;董鄂妃不僅天生麗質、而且知書達理,性格溫順體貼,讓順治愛到了骨子里。
曾經(jīng),順治想再次廢后,立董鄂妃為后。特別是順治冊封董鄂妃為貴妃時,還專門舉行過一次隆重的儀式以詔告天下。為一個妃子而破例的做法顯示了順治對董鄂妃的寵愛。
董鄂妃進宮不久生下了皇四子,順治自是心花怒放,但皇四子生下三個月就夭折了,董鄂妃黯然傷神,身體也每況愈下。順治十七年董鄂妃就去世了;順治接二連三失去了愛子與愛妃,很是傷心,對。在死后三天就封她為皇后,而且還追加了謚號。
董鄂妃死后順治郁郁寡歡,半年后,自己染上了天花,不久就去世了。這就史料所說的“病死說”。
2.死于炮斃說。
這是鄭成功的后人鄭萬齡的觀點,他偶然發(fā)現(xiàn)手抄本的《延平王起義實錄》,依這本書的記載:有人密報鄭成功,高崎之戰(zhàn)中,順治皇帝在廈門思明港被炮擊中身亡,清軍將領達素不敢對外公布這個消息,達素因自己護駕不力而畏罪自殺。
3.假死出家說。
因為董鄂妃的死,順治心灰意冷,精神委糜,懶政怠政,看破了紅塵,厭倦了朝中的勾心斗角、爾虞我、相互傾扎!他想進入佛門清靜之地解脫自我。
不過至高無上的皇帝出家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中,是行不通的。于是,順治就“假裝病死”,以此掩人耳目。依《王文靖集》記載:順治十八年元旦,朝臣依例慶賀朝見天子,但朝廷卻下令朝臣免見。而順治卻在這天于養(yǎng)心殿破例召見了王文靖,二人進行了長時間的會談,此后,又一連三天都與單獨與他談話。此時,順治二十四歲,風華正茂并無疾病!
不久,順治又召見王,對他說:
“朕患痘,勢將不起,爾可詳聽朕言,速撰詔書,即就榻前書寫”。
王文靖撰寫的詔書內容“不敢在書中披露”為由。
不久,順朝廷就下令:大赦天下,釋放所有犯人,還規(guī)定民間不炒豆、不點燈、不潑水。人們才知道順治已‘’出天花而死"。其實,他到五臺山出家當和尚了,據(jù)說,后來康熙還四上五臺山去尋找過他老子!
4.死于毒殺。
當年順治皇帝打定心思要出家,在奉先殿中向列祖列宗磕頭請罪。孝莊太后也是去勸說,但是無論用江山、責任鼓勵他,還是放下太后之尊來懇求他,都無法挽回順治帝出家的決心了。無奈之下,孝莊與其讓順治出家,還不如一碗毒藥了結了他,哪怕是自己的親兒子。那么孝莊為何要阻止順治出家呢? 第一,造成政治動蕩。
5.外國人說順治死于縱欲過度!
德國人湯若望堪稱清朝外國專家,他是天主教的傳教士,深得孝莊太后和順治信賴,還身體力行,為清朝培養(yǎng)了一批天文人才。
湯若望這哥認為順治皇帝縱欲無度,死于生殖能力太強。據(jù)記載:順治皇帝14歲就完婚了,在清朝也屬正?,F(xiàn)象,但順治皇帝有皇后嬪妃20人,育有14個孩子,以14歲開始算起,他平均每年要生1.5個孩子;據(jù)此推斷,湯若望的說法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