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一提起明英宗總會想起電視里面的那位,那么知秀網(wǎng)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一身熱血的明英宗認為自己也應(yīng)當是個英雄??上?,殘酷的事實很快就狠狠地給了他當頭一棒。
明英宗在登基時還只是個9歲的孩子,并不懂得如何處理國家事務(wù)、社會人心的險惡,所以不要指望年幼的明英宗可以管理好國家了,可能連管理自己都成問題。不過,一開始這些都不是問題。
正統(tǒng)初年,明朝的政權(quán)還是控制在明英宗的祖母張?zhí)侍笈c“三楊”手中,在他們的治理下,明朝還是比較繁榮的,呈現(xiàn)出一番欣欣向榮之態(tài)。但是好景不長,“三楊”和張?zhí)侍蠖枷嗬^離世,明英宗擔起重任了。
正統(tǒng)五年(1440年),楊榮去世;正統(tǒng)八年,張?zhí)侍篑{崩;正統(tǒng)九年,楊士奇去世;正統(tǒng)十一年,楊溥去世。
隨著“三楊”的相繼離世、張?zhí)侍蟮鸟{崩,一些別有用心的朝廷宦官開始謀劃大局,一直被皇帝朱祁鎮(zhèn)寵信的宦官王振開始興風作浪,為非作歹。雖然這時英宗已成為一個有志青年,對于治理國家滿懷信心,但是他并不知道,困難即將接踵而來。瓦刺部落長期的挑釁
明朝初期,我國北方蒙古族的瓦刺部落逐漸強盛起來。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瓦刺首領(lǐng)也先派了三千人的使團到北京,向明朝進貢一些馬匹后,要求明朝給他賞金。王振接見了瓦刺使者,發(fā)現(xiàn)也先謊報人數(shù),就懲罰了一下他,減少賞金,而且也先為他的兒子向明朝求婚也遭到了王振的拒絕。
這樣一來,也先惱羞成怒,親自率兵進攻了明朝的大同。明英宗的魯莽出征,宦官王振的無能
邊關(guān)告急,明朝朝廷召集大臣商討對策,王振極力主張明英宗親征??墒浅⒉]有做好十足的準備就要皇帝親自出征,這是非常不理智、愚蠢的做法,假如一國之君被陷入敵手,那么國家就會群龍無首,再次陷入混亂之中,之后的事實也證明了。王振這個宦官支持北伐,其實是有私心的,因為他怕自己家鄉(xiāng)蔚州的大片田產(chǎn)被瓦刺侵占,根本就沒有想到應(yīng)該如何準備打。兵部尚書鄺埜和兵部侍郎于謙經(jīng)過認真分析,認為打仗最不可取的就是打無準備之仗,此時朝廷準備不充分,皇上不能親征。
明英宗并沒有聽取鄺埜和于謙的意見,首先是他想效仿他的父親--明宣宗曾在楊榮的建議下,御駕親征,打敗了漢王。二來是為了證明自己,區(qū)區(qū)的蠻夷還想打我大明朝,滅滅他們的威風。三是他喜歡聽王振的,也不分好壞。于是明英宗就按王振說的辦,無論大臣們怎么勸諫,明英宗都無動于衷。
英宗同王振、鄺埜等一百多朝廷官員,率領(lǐng)五十萬大軍,急忙趕往大同,英宗暗暗竊喜這是何等的威風啊,你們都等我凱旋歸來,僅留下郕王朱祁鈺和于謙守京城。
明英宗除了草率出兵外,軍隊中還存在更加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明英宗平時沒有重視軍隊的訓練,導致軍隊紀律渙散,戰(zhàn)斗力一般,猶如一盤散沙。加上此次出征路途遙遠,路上又遇大風暴雨,只走了幾天,糧食就已經(jīng)供應(yīng)不上了,士兵們一路勞累,在饑餓與嚴寒中艱苦前行,叫苦連天,好不容易才挨到大同,士兵們看到城外明軍士兵尸橫遍野,膽戰(zhàn)心驚,士氣難免有些低落。
一位大臣就向英宗提議,現(xiàn)在這么低落的士氣,大概率是要打敗仗,勸英宗退兵。王振聽了之后火冒三丈,把那位大臣臭罵了一頓,罰跪了一天。
疲憊不堪的明軍好不容易到了大同,全軍上下都渴望好好休整一番。可是王振命令全軍還要繼續(xù)北進,大臣們都急了,去找王振理論。王振卻理直氣壯地說:“再北上打了敗仗,也是天意,沒有什么可以抱怨的?!蓖跽窀静宦爠e人一句話,在我看來,王振區(qū)區(qū)一個奸詐的宦官,明英宗竟如此信任他并把軍隊交給他指揮,能打勝仗的話算我輸,是王振把五十萬明軍帶入危險境地之中。五十萬明軍全軍覆沒
這時候,前方的戰(zhàn)況并不是很樂觀,瓦刺首領(lǐng)也先采取了誘敵深入的戰(zhàn)略,在大同城北伏擊明軍先頭井源的部隊,大將朱瑛帶兵去營救,也中了也先的埋伏,結(jié)果兩支明軍全軍覆沒,也先拿下大同城已經(jīng)不成問題了。
聽到這個消息,之前蠻橫無理的王振頓時傻眼了,不敢再下令北進了,而是命令軍隊迅速撤退,明英宗也很害怕,終于體會到戰(zhàn)爭的殘酷了,不過已經(jīng)晚了。
明軍估計是被打傻了,撤退也是沒有什么準備,亂哄哄的,毫無秩序的一場潰敗。明軍的大同總兵郭登在退兵前建議改道從紫荊關(guān)回軍,這本來是最安全的路線,可是王振偏偏不聽,強行讓大軍原路返回,還想順道回到自己家鄉(xiāng)去炫耀一番,結(jié)果敵軍的騎兵又追上來了。
王振慌忙派成國公朱勇帶三萬騎兵斷后,自己和明英宗則繼續(xù)跑路。之后明英宗先逃到了離懷來城二十里的土木堡。大臣們都一致認為土木堡無險可守,又缺乏水源,勸明英宗進懷來城,以便防守。可是明英宗見王振還在后頭,所以遲遲不肯進城,而且在王振到了土木堡之后,還不愿意進城了,直接在土木堡扎營過夜了,每一個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在沒有任何的防御設(shè)施的野外過夜,而且還是有大量的追兵跟著,王振的這種行為讓人完全摸不著頭腦。明英宗被俘虜
也先一路追來,在第二天早上,也先的騎兵從四周殺了過來,把明軍團團圍住,沒有糧草和救兵,明軍被圍了三天,卻始終無法突圍出去,明軍已經(jīng)沒了陣型,軍心渙散,士兵光顧著自己逃命,等到明軍隊伍一拉長,原先埋伏在路途的敵軍騎兵又進行猛烈的攻擊,明軍傷亡慘重,人員所剩無幾了。
明英宗帶著殘余的小股部隊突圍,卻幾次都沒能殺出重圍。王振平時趾高氣揚的,到這個時候也知道自己已在劫難逃,嚇得瑟瑟發(fā)抖。大將樊忠對王振已經(jīng)忍無可忍了,一錘把王振給砸死了。
明英宗對于多次突圍未成功也喪失了信心,坐在地上等死,之后明英宗被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的一個重大轉(zhuǎn)折點,明軍因此元氣大傷,明朝的國力大大減弱。在這之后,明朝調(diào)整了防御政策,開始大規(guī)模地修建萬里長城,并退至關(guān)內(nèi)防守。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