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知秀網(wǎng)小編帶來了一篇關于高俅和蔡京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高俅和蔡京,這兩個名字,讀過水滸傳的人一定是不陌生的,他們是書中兩個非常有名的奸臣,其實在歷史上,他們倒是與小說當中有一些差別,至少沒有小說中那么忘恩負義十惡不赦。不過,他們在真實歷史上又各自是怎樣的結局呢?他們這“奸臣”的人生又經歷過一些什么,最終的結局又是什么?
歷史上,北宋末期的寵臣高俅和權臣蔡京最后都應該算是善終。
1.蔡京,應該是個權臣,被民間視為北宋末期,弄權誤國,貪臟枉法,導致徽、欽二帝被金人北擄五國城“坐井觀天”,北宋滅亡,奸臣賊子的“六賊”之首。
歷史上,真實的蔡京是一個功過對半的權臣,也可能功不抵過吧!
蔡京,文化功底扎實厚重,在宋代被視為正途的科舉進士出身,屢任京官、地方官,得徽宗皇帝趙佶賞識,徽宗多次駕臨府中,飲酒作樂,視為親近重臣,宦海沉浮,四度為相,權傾朝野,官位高至三公之首的太師,獲得開府儀同三司的榮譽,位極人臣。
蔡京,位高權重,結黨營私,門生故舊多獲提拔重用,家世顯赫,三代高官,北宋末無出其右。為官貪婪,多領薪俸官銀;大興“花石綱”,百姓苦不堪言,民怨極大。
2.蔡京當政時,也曾大力推廣社會救濟制度,擴大救濟規(guī)模,全國遍設救助貧困老人居養(yǎng)院,免費救治貧困無錢求醫(yī)者安濟坊,安葬貧窮無力下葬的漏澤園,推行救濟制度力度之大,在古代歷史上是罕見的。
蔡京,北宋末主持“崇寧興學”,著力興辦教育,全國遍設縣府州學,加大基層基礎教育力度,極大地促進北宋末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提高社會文化水平,功不可沒。
蔡京,書法藝術高超,很有造詣,位列宋時書法界“蘇、黃、米、蔡四大家”之一,(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京)后人以其奸名,字以人廢,以蔡襄替換之。
蔡京,最后病死于貶為地方官赴任途中,對比其他“宋末六賊”,都是獲刑宰首的下場,應該是善終了。
3.高俅,原為中國文學史“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蘇東坡的“小史”,類似現(xiàn)今私人秘書的家童,聰明機警,略有文識,詩詞歌賦皆通,善蹴鞠,既今日足球的前身。
高俅,還善使槍棒,可以說文武皆通,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用今天時興的話說,鋼鋼的“文藝青年”!
高俅,在老主人蘇東坡外放地方官時,將其推薦給皇親小王都太尉王詵,在皇親中走動,因而結識端王——后來的徽宗皇帝趙佶,深得趙佶賞識。
徽宗趙佶即位后,有意提拔,奈其無科舉正途,這是提拔任用的首要條件,皇帝也奈若何;于是,發(fā)揮其善槍棒的特長,派其到北宋抗金名將劉琦父親劉仲武西北邊防軍中,以期獲取軍功予以提攜,這是無科舉正途的旁門佐道,“曲線救國”,后位至掌控禁軍太尉高官,是個寵臣。
4.小說《水滸傳》中,將高俅列為奸臣,大筆墨渲染,但也沒有什么實質劣跡。其實,高俅不在“宋末六賊”之列,只是其善于奉迎徽宗趙佶,取得信任,非科舉正途而升遷,使人不悅。估計,《水滸傳》作者施耐庵作為屢試不弟的書生,憤憤不平,而將其描寫成奸臣,也有點泄私憤吧!
據(jù)史載,高俅為官還是比較謹慎的,不似蔡京專橫跋扈,僅在任太尉時,軍事訓練搞些非實戰(zhàn)的花架子,取寵徽宗而已!
而且,高俅為人,知恩圖報,位居高官,手握重權后,對老主人蘇東坡家多有關照幫助,另一個老主人劉仲武之子劉琦成為手握重兵的高級軍事將領,與高俅提攜不無關系。
高俅,在金軍南侵,隨徽宗趙佶南逃時,與“宋末六賊”之一童貫,發(fā)生矛盾,托病返回開封,真的因病而亡,也應該是善終的了!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