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進京,廢立皇帝,殘害忠良,奸淫擄掠,掘人墳冢,肆意妄為,壞事做盡。故而《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說:“董卓狼戾賊忍,暴虐不仁,自書契已來,殆未之有也?!碧瞥膭⒅獛讋t把董卓與趙高相提并論,說:“漢之有董卓,猶秦之有趙高?!?/p>
熟悉三國歷史的人都知道,董卓原本是并州刺史。東漢時,并州治所在晉陽,也就是現(xiàn)今的太原,董卓后來之所以率兵進入東漢京城洛陽,是因為得到了外戚何進的邀請。而何進之所以邀請董卓進京,則是聽取了袁紹的建議。所以,董卓之所以進京,歸根到底實際上是因為袁紹。那么,袁紹為何非要讓董卓進京不可呢?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一起來看看吧!

直接的原因,或者說表面上的原因是:為了殺張讓、畢嵐、段珪等宦官,即三國演義里所謂的十常侍。但內(nèi)里的原因并沒有這么簡單,而是另有隱情。
漢靈帝去世,何進想立自己的外甥劉辨為帝,而宦官蹇碩則想立劉協(xié)為帝,何進與蹇碩勢成水火,袁紹于是趁機勸何進應(yīng)該吸取竇武的教訓(xùn),統(tǒng)領(lǐng)禁軍,誅殺宦官。
后來何進雖然成功立劉辨為帝,殺了蹇碩,但迫于何太后的壓力以及宦官勢力的盤根錯節(jié),他在誅殺宦官的問題上與袁紹出現(xiàn)了分歧——袁紹主張全部誅殺宦官,而何進主張只殺那些罪大惡極的宦官。
為了向何太后施壓,并堅定何進全部誅殺宦官的信心,袁紹于是又為何進出謀劃策,勸他多召各地的猛將和英雄豪杰,讓他們率軍向京城洛陽進發(fā),董卓正是在此背景下進京的。
聽說袁紹建議何進召集各地軍閥進京,時任主簿的陳琳和典軍校尉的曹操等有識之士就提出過反對意見。
陳琳勸何進說:“諺稱‘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況國之大事,其可以詐立乎!今將軍總皇威,握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此猶鼓洪爐燎毛發(fā)耳。但當(dāng)速發(fā)雷霆,行權(quán)立斷,則天人順之。而反委釋利器,更微處助,大兵聚會,強者為雄,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祗為亂階耳!”
陳琳的意思就是說,小事尚且不可用欺詐手段達到目的,何況是國家大事,怎可用欺詐辦成?如今何進身集皇家威望,手握兵權(quán),對付這些宦官,就好比是用爐火去燒毛發(fā)一樣簡單。只要何進能夠當(dāng)機立斷,以雷霆萬鈞之勢發(fā)號施令,上應(yīng)天意,下順民心,很容易就能達到目的。然而,如今何進卻放棄手中的權(quán)柄不用,反而去征求外援。等到各地大軍聚集時,強大者就將稱雄,這樣做就是所謂倒拿武器,把刀柄交給別人,必定不會成功,只會帶來大亂。

曹操也說:“宦者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dāng)假之權(quán)寵,使至于此。既治其罪,當(dāng)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至紛紛召外兵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見其敗也?!?/p>
意思就是,宦官在宮中服務(wù),古今都有,只是君王不應(yīng)該給予大權(quán)和過度寵信,使他們發(fā)展到現(xiàn)在這個程度。既然要懲治他們,應(yīng)當(dāng)除去首惡,只要一個獄吏就足夠了。何至于紛紛攘攘地征召各地部隊呢!假如要想將他們一網(wǎng)打盡,事情必然會泄露,我看此事必將失敗。
后來事態(tài)的發(fā)展果然如陳琳和曹操所料,董卓等軍閥還未進京,宦官們便先下手為強,殺了何進。而董卓、丁原等軍閥進京后,更是把整個洛陽朝廷搞得烏煙瘴氣,血流成河,并從此開啟了東漢亂局。
為了殺幾個太監(jiān)宦官,袁紹建議何進召集各地軍閥進京,這不僅僅是殺雞用牛刀,更是引狼入室。陳琳和曹操都能看出這是一個貽害無窮的餿主意,而袁紹卻以此洋洋自得,慎重其事地向何進提出,何進也聽信了袁紹的主意,這大概就是缺乏格局與政治眼光吧!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