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嗎?今天知秀網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宋高宗趙構作為南宋的第一位皇帝,也是殺了岳飛的皇帝,一直以來在歷史上的名聲都不是很好。而之所以殺岳飛,首要的前提就是宋高宗堅持要和金國求和,岳飛的理念與他不同,因此要想辦法除掉他。但是,如果能夠收回北方的話,對南宋來說可以說是有很多好處的,為什么趙構卻堅持要求和?他為什么不愿意收回北方,只是因為皇位的問題嗎?

1、迎回二圣不是根本原因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下東京開封后,虜走了徽、欽兩位父子皇帝,北宋滅亡。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趙構在逃到南京,在應天府即位,宋朝歷史進入南宋時期,趙構成為了南宋第一位皇帝。
趙構剛當上皇帝時,也有對抗金兵收復失地的想法,同時起用主戰(zhàn)派李綱、宗澤等積極抗金,特別是后來岳飛的出現,宋高宗也能委以重任,幾乎從根本上扭轉了南宋的敗局,讓金兀術帶領的金軍逢戰(zhàn)必敗,節(jié)節(jié)敗退,聞岳家軍而喪膽。
可就在抗金前線捷報頻傳,岳飛也立誓直搗“黃龍”之時,朝廷的態(tài)度卻突轉直下,強行召回韓世忠、岳飛的抗金大軍,屈辱向金求和,并默許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父子殺害于臨安風波亭。
照理說,在抗金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宋高宗沒有理由放著可以收復的失地不要,一定要去向金國低頭彎腰求和,如果說,宋高宗是怕最終岳飛打敗金國,迎回“二圣”,對自己的皇位構成威脅的話,向金求和,兩國和達成停戰(zhàn)協(xié)議后,同樣也有機會迎回“二圣”。說明這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那么是不是因為聽了權臣秦檜的諂言呢?秦檜剛當官那會,對自己的國家還是有感情的,反對割地求和的態(tài)度也比較堅決。后來“二圣”被俘,他作為俘臣一起到金國,為了自己的利益,叛變了宋朝,被作為臥底派回宋高宗身邊,并取得宋高宗的信任,一步步高升真到當上宰相,主張和議。

2、趙構為什么求和
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南宋與金國簽訂了歷史上著名的“紹興和議”。按照和議條約規(guī)定,南宋向金國稱臣,兩國東以淮河中流為界,西以大散關(陜西寶雞西南)為界。南宋割讓唐(今河南唐河)、鄧(今河南鄧州)二州及商(今陜西商縣)、秦(今甘肅天水)二州之大半予金,每年向金納貢銀、絹各25萬兩(匹);金國歸還宋徽宗(宋高宗之父)棺槨和被幽禁在金國做人質的韋太后。
從“紹興和議”的條約內容來看,南宋顯然是血虧。那么是不是因為南宋實力不濟,被迫簽訂城下之盟呢?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在“紹興和議”簽訂前,南宋在戰(zhàn)場上已占據了主導權。反倒是金國屢戰(zhàn)屢敗,差點連開封都被岳飛給收復了。那么問題來了,既然南宋在軍事方面更占優(yōu)勢,為什么宋高宗趙構還要與金國做這么一筆超級賠本的買賣呢?理由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經濟條件不支持。早在北宋時期,昏庸至極的宋徽宗就因花石綱事件將南方地區(qū)的百姓折騰得死去活來,結果還爆發(fā)了著名的“方臘起義”。后來起義雖然被鎮(zhèn)壓,但南方的經濟、民生均遭嚴重破壞。到了南宋建立時,江南地區(qū)基本已是民窮財盡。為了抵御金國入侵,南宋朝廷不得不刮地三尺籌措軍費,百姓生活變得更加窮困潦倒。在愛國熱情的感召下,南方地區(qū)的百姓們短時間內還可以忍受難以為繼的生活,但隨著時間推移,人們的不滿情緒在不斷累積。所以從當時的經濟狀況來說,南宋無法支持長期戰(zhàn)爭帶來的錢糧消耗。這是趙構鐵了心要求和的第一個理由
第二,北人與南人矛盾激化。北宋滅亡后,大批生活在中原地區(qū)的北方人逃往江南,由于他們中為數不少都是權貴階層,因此雖“虎落平陽”,但卻仍可以利用權勢和軍隊搶占南方人的資源,畢竟刀把子握在他們手上。南方人經濟上受壓迫,生活空間又遭擠占,因此在他們眼里,這些中原地區(qū)逃難過來的北方人沒比金國女真人好多少。所以從朝廷到民間,北人與南人的矛盾都在不斷激化。解決的唯一辦法就是立即停止戰(zhàn)爭,大力發(fā)展民生經濟。這是趙構求和的第二個理由。
第三,趙構不信任軍事統(tǒng)帥。南宋立國之初為了應對金軍南下入侵的危機,朝廷不得不將一些地方上的財權和軍權下放給前線戰(zhàn)區(qū)的將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岳飛、韓世忠、劉光世等統(tǒng)帥所掌握的自主權與唐朝后期那些藩鎮(zhèn)節(jié)度使沒多少區(qū)別。任何一個皇帝面對這種局面,都不可能會毫無顧慮。更讓趙構寢食難安的是,他在位的前十年就發(fā)生了兩次兵變。第一次“苗劉兵變”差點讓他從皇帝寶座上被趕下來;第二次“淮西軍變”則導致南宋五大主力之一的左護軍集體投敵。因此,趙構內心對岳飛、韓世忠等軍事統(tǒng)帥充滿了不信任。如果戰(zhàn)事延續(xù),軍權就必然要掌握在這幾個能挑起大梁的統(tǒng)帥手中。只有宋金兩國和平共處,趙構才能收回軍權,讓自己的皇帝寶座更加安穩(wěn)。這是趙構求和的第三個理由。
因此,盡管南宋在戰(zhàn)場上逐漸占據了主動權,但對宋高宗趙構來說,談是為了求和,戰(zhàn)也是為了求和。只要能保住江南的半壁江山,一切其他條件都可以妥協(xié),哪怕是屈辱稱臣,哪怕是割地賠款,哪怕是殺掉岳飛都不在話下。

3、南宋的現狀
其實,在秦檜主張和議期間,宋高宗還是一再任用岳飛積極抗金的,說明,僅憑秦檜一方面的諂言還是不足以讓宋高宗下那么大的決心議和,況且抗金前途這時候已經非常明朗。
關鍵是,宋高宗自己內心也主張議和,他的這個思想主要就受了他那個被金國捉去的父皇宋徽宗的影響。
宋徽宗在金國當俘虜期間寫過向金國求和的書信,還讓秦檜幫忙修改潤色,秦檜回宋后,把書信草稿獻給了宋高宗,他的這一行為讓宋高宗感動不已,把他視為心腹。這樣一來,秦檜議和的主張得到了宋高宗的肯定。因為宋高宗雖然即位當了皇帝,但還是臨時的,想要真正當上皇帝,還必須有先帝的授權或者遺言什么的,所以他必須附和他父親的想法。這是內在因素。
另外,外部的一些因素也迫使宋高宗不得不屈服求和。
彼時,國家動蕩不安,內部,農民起義軍四處蜂起;外部,金國侵入。內憂外患,讓原本“瘦弱”的南宋疲于應付,心力交瘁。相較而言,農民起義軍有取而代之的愿望,威脅更大。按照秦檜“南是南,北是北”的思路,與金求和,有可取之處。加上連年戰(zhàn)爭,南宋國力早已不堪重負?!叭娢磩?,糧草先行”,沒有糧食還怎么打戰(zhàn)?權衡再三,宋高宗還是不得不屈服向金求和罷戰(zhàn),暫保半壁江山,以求茍安。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