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網(wǎng)小編給大家準(zhǔn)備了:皇室宗親,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歷史上,外戚和宦官很容易成為一支強(qiáng)大的政治力量,干預(yù)朝政,甚至威脅皇權(quán),但為什么皇室宗親卻很難?
其實,這和古代封建王朝統(tǒng)治者的繼承制度有很大的關(guān)系,皇室宗親很難成為一支強(qiáng)大的政治力量,主要還是皇室宗親的危害遠(yuǎn)大于外戚和宦官。

外戚和宦官皆依附于皇權(quán)。
在歷史上,不管是外戚還是宦官,他們權(quán)力的上升都需要依靠皇帝,他們權(quán)力再大,也不能脫離皇帝的掌控。
由于古代天下的繼承制度,有時皇帝去世的早,皇子年幼,無法治理朝政,太后的地位就更重要。
女人不得干政,幾乎是歷朝歷代的規(guī)矩,在成為太后之前是很少接觸朝政的,對朝中大臣并不熟悉。
但是皇帝年幼,又不得不承擔(dān)對部分政事的處理。對于太后來說,自然是自己的娘家人更熟悉,也更支持自己,有利于朝政的展開。
于是,作為皇權(quán)的臨時“代言人”,外戚很容易在這時發(fā)展成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皇帝長大后,想要親自掌控朝政,就得打壓外戚,而此時皇帝最容易依靠的就是身邊的宦官,宦官勢力很容易膨脹。
在歷史上,外戚干政和宦官亂權(quán)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東漢后期。由于東漢后期皇帝在繼位時大多年幼,東漢后期出現(xiàn)了外戚和宦官輪流干政的局面。
但是,不管是外戚還是宦官,都只是皇權(quán)的附庸,他們的權(quán)力往往會隨著皇帝的更替而“隕落”。
外戚,單單一個“外”字,足矣說明了很多;宦官,由于沒有自己的子嗣,再加上“低賤”的出身,很難取代皇帝。
所以,外戚和宦官雖然容易干政,但很難取代皇帝。也正是如此,他們更容易得到皇帝的授權(quán)。

皇室宗親和皇帝是“一家人”,是“可替代品”。
相比于外戚和宦官,皇室宗親很難出現(xiàn)干政的局面,因為這種局面一旦出現(xiàn),一場腥風(fēng)血雨很容易到來,到時候就不是干政了,干著干著就直接“執(zhí)政”了。
這主要和古代歷史上的繼承制度有關(guān),皇室宗親和皇帝是“一家人”,是皇帝的“可替代品”,甚至是皇帝的“備胎”。
歷史上,不管是漢朝的“七國之亂”還是東晉的“八王之亂”,亦或者是明朝初年的“靖難之役”,哪個不是皇室宗親引起的?
如果說這三個朝代的動亂和分封有很大的關(guān)系,那么三國時期孫吳后期的動亂和唐朝初年的“玄武門之變”,更是皇室宗親之間的相互殘殺、手足相殘。

相比于外戚干政和宦官亂權(quán),皇室宗親的“奪政”是更加致命的,是直接的取而代之。
俗話說,外人可以占你的便宜,但不能繼承你的財產(chǎn),親人卻可以,就是這個道理。
對此,大家怎么看?
參考文獻(xiàn):
《中國通史》,《后漢書》,《明史》等。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