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韓信突襲,所以一時之間也是沒有辦法招架,隨后韓信拿下了臨淄。這時候并非說齊國沒有一戰(zhàn)之力,其中《漢書》里記載“廣東走高密,橫走博,守相田光走城陽,將軍田既軍于膠東。”;也就是說在臨淄失守之后,齊國勢力分為了四部分,其中田橫去了博陽,田光去了城陽,齊王田廣去了高密,田既去了即墨。所以這時候韓信的局勢并不明朗,齊國已經(jīng)是處于包圍趨勢。感興趣的讀者和知秀網(wǎng)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更何況西楚方面面對自己后方的失守,也派遣了龍且、項他前往齊國救援,準備從后方對韓信進行清掃。這一場戰(zhàn)役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一旦是韓信拿下了齊國則包圍西楚的形勢終成定局,所以項羽期待這一次的勝利。韓信方面并沒有選擇分兵對抗,而是把矛頭盯住了齊王田廣所在的高密,正所謂擒賊先擒王。這時候西楚派遣的項它和龍且部也抵達高密,雙方在高密一觸即發(fā)。

在這之前很多人對龍且欠缺了解,一直是認為龍且為項羽部下的一員猛將,但是事實上正史中的龍且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強大,之所以第一印象對龍且有著一種猛將的感受,是來自于《西漢通俗演義》這本小說而來。其中龍且為項羽手下五虎將,更是將龍且的能力提到了頂峰。
但事實上龍且并不受重視,相比之下龍且也未曾有過特別大的功勞,在很多的史料中都能發(fā)現(xiàn)龍且并無正式的獨領(lǐng)軍隊,相反真正每一次帶兵的主將都是項家人。比如龍且參與的東阿之戰(zhàn),主將是項梁;之后攻打英布的戰(zhàn)爭,主將是項聲;而這一次救援齊國,主將則是項他。這也就印證了陳平說的“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表椨鸬膱F隊本質(zhì)上就是家族經(jīng)營,對待這些將領(lǐng)并無太大信任。
韓信派兵運沙袋
所以當我們以這個角度去看高密之戰(zhàn)龍且戰(zhàn)死,就會發(fā)現(xiàn)龍且輕敵的說法,并不那么靠譜。當時雙方的戰(zhàn)斗在濰水對峙,這時候之所以是對峙,因為誰先渡河誰就大概率會輸,也就是說會造成半渡而擊的局面。很多的說法是因為龍且看不起韓信,為了貪功所以提前渡河,但事實上這件事沒有發(fā)生,而是韓信先渡河。《漢書》中記載“信乃夜令人為萬余囊,盛沙以壅水上流,引兵半渡,擊龍且?!?所以這就解答了兩個疑點,第一為什么韓信要渡河,第二為什么韓信要在上游建壩。
河水暴漲
首先半渡而擊這是鐵律,誰把握了這個優(yōu)勢就占領(lǐng)了先機。所以韓信一方面營造出上游堵水的樣子,一方面則是乘著水位下降來渡河。龍且在這時候才主動出擊,這一行為也是符合兵法原則的,誰曾想韓信還是如背水一戰(zhàn)一樣,在渡河的軍隊根本就不和龍且交戰(zhàn),而是選擇撤退。這時候龍且看到韓信不敵,于是大喜過望全力追擊。此時韓信則是讓上游的士兵清除沙袋,直到大水沖下,水位重新上漲,這時候韓信再來個半渡擊之,才算是殲滅楚軍。

韓信灌嬰曹參
所以整個過程中是韓信先誘敵,再設(shè)置圈套才擊敗了楚軍,之前的渡河并不滿足半渡而擊的條件,但之后放下了沙袋則滿足了。而且這背后還有一層,龍且不是主將,項他才是主將,這條下令追擊韓信的命令會不會不是龍且自己的意思呢?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難弄清楚,但起碼能了解到龍且并未輕敵。
龍且戰(zhàn)死
隨后楚軍潰敗并且四處逃竄,這時候龍且也被追殺,最后死于灌嬰部下之手。原本記載是“以都尉擊項籍,屬灌嬰,殺龍且,更為樂成侯,千戶?!碑敃r灌嬰所率領(lǐng)的是車騎部隊,從機動性上和速度上,也側(cè)面說明了韓信對這一戰(zhàn)的把握,在半渡之后迅速就部署了追擊部隊,而其中屬于灌嬰部下的車騎都尉丁禮殺了龍且。
整個戰(zhàn)役的變化可以說是龍且缺乏對韓信的了解,兵法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并非說紙上談兵,看到符合兵法上的取勝條件了,也就心花怒放。但殊不知兵法哪里有什么必勝條件,有的只是教你如何不敗,以一取勝條件去換整個不敗的條件,顯然是得不償失。而且兵法本身就是工具,是用來部署的方法論,具體如何要看布置的人,要看對手,什么都照搬,怎么能不打敗仗呢?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