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網(wǎng)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關羽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在民間被奉為財神者屬實不少,但其他人生前畢竟與錢財有關,比干、管仲、白圭皆曾為主管財政官員,范蠡、端木賜也是生財有道的商人,唯獨關羽最為特殊,其生前本是以忠勇著稱的武將,結(jié)果反倒變成了商人祭拜的武財神。實際上,從關羽去世,到被奉為武財神,是經(jīng)歷了一個相當漫長過程的。
關羽早期評價并不高,雖神話但未獲官方認可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在大多數(shù)人心目中,關羽的形象一直是正面且高大的,實際上卻并非如此。當關羽兵敗麥城被殺后,蜀漢為其上謚號“壯繆”,而從《謚法解》的記載來看,這實在算不上是個什么好謚號。
雖說在蜀漢獲得謚號本就是一種肯定,但從關羽的謚號來看,蜀漢似乎對于關羽兵敗有些耿耿于懷。雖說魏晉南北朝時期多有民間百姓為關羽修廟,但其始終未能得到官方的認可,例如南北朝時期,南梁陶弘景編纂《真靈位業(yè)圖》,劉備、曹操、諸葛亮、徐庶等人皆被“封神”,唯獨關羽不在其中,因此這一時期的關羽其實更多是“淫祀野神”。

到了隋唐時期,隨著佛教的興盛,關羽也被奉為了佛教的“伽藍護法神”,但此時仍未被官方主流所認可。根據(jù)唐宋筆記小說來看,宋朝以前,關羽在民間傳說中雖已具神力,能夠顯靈,但卻是以厲鬼的形象出現(xiàn)的,正所謂“懼神之靈,如履冰谷”。
如上,從三國到魏晉南北朝,再到隋唐,乃至五代,在三國諸多名人先后被奉為神祇的情況下,關羽的地位卻始終難以得到提升,關羽真正被奉上神壇,還要到宋朝以后。
宋朝時出于政治需要,關羽形象開始被神化
從北宋開始,面對北方強敵,宋朝始終較為弱勢,出于振奮民心、軍心的需要,昔日里三國時期的故事開始廣為流傳,而且作為正統(tǒng)的曹魏開始成為反面,而以弱抗強的蜀漢則逐漸正面化,尤其是南宋時期,此種現(xiàn)象更為嚴重。
借著這種形勢,曾經(jīng)憑一己之力震懾曹魏、威震中原的關羽,形象自然開始被迅速拔高。根據(jù)民間傳說,宋神宗時期,關羽便曾在宋朝遠征交趾時顯圣幫助宋軍,為此朝廷甚至出資專門修建了顯烈廟,宋哲宗更是親自題寫“顯烈”二字作為廟宇匾額,從此關羽便成為了宋軍的“軍神”,開始被神化。

與此同時,民間關于關羽的典故和藝術作品也開始逐漸增多,隨著影戲、說書、雜劇、傳奇的廣為流傳,“惟于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關羽的形象開始深入人心,成為忠、義、勇的化身。此外,宋朝皇帝更對關羽進行了多次加封,先封忠惠公,后經(jīng)多次加封,最終獲封“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宋朝對關羽形象的美化,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元朝雖為游牧民族建立之國,但不僅對關羽多次封王,而且還“遣使祠其廟”,以至于民間關羽廟宇林立,遍布民間。
宋朝時“關羽大戰(zhàn)蚩尤”,關羽成為武財神源自晉商
位于中條山北麓有個內(nèi)陸咸水湖,名曰解池,乃是我國自古以來的重要產(chǎn)鹽地。而在宋朝,鹽業(yè)收入乃是朝廷最為重要的財政收入,幾乎占到了一半左右,因而解池的產(chǎn)量是否穩(wěn)定,幾乎就是關乎到朝廷存亡的關鍵大事。
相傳北宋末年,山西解州鹽池水溢,采鹽不成,鹽稅收不上來,地方官忙急報朝廷?;兆诼爤?,便詢問道士徐神翁,徐回答說,"這是孽蛟作怪,必須請張?zhí)鞄焷硎昭?quot;宋徽宗于是派人從龍虎山請來張?zhí)鞄煛?/p>
宋徽宗向其詢問解救之法,張?zhí)鞄熝苑Q此乃是鹽池遭遇了邪神蚩尤作祟,并稱可請本地戰(zhàn)神關羽顯圣斬殺蚩尤。于是,在解池便上演了一出“關羽大戰(zhàn)蚩尤”,最終蚩尤被斬殺,解池產(chǎn)量下降的危機被解除。此事看似荒唐,但在《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宋史》等官方史料之中,卻都出現(xiàn)了類似記載。這個故事更是通過各種藝術作品廣泛傳播,迅速在民間流傳開來。

有了這個故事,關羽就算是與鹽業(yè)聯(lián)系上了。明朝時期,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朝廷于北部邊境集結(jié)重兵,而為了解決邊軍糧草,朝廷便鼓勵各地客商自行運糧至邊境,然后由朝廷根據(jù)運糧多少開具“鹽引”,而客商便可憑借鹽引到鹽場領鹽銷售,或可用鹽引來換取米、鐵、馬等緊俏物資。
要知道,古代長期實行“鹽鐵官營”,銷售食鹽利潤極高,而晉商便憑借此條生財之道,迅速積累了大量財富,而作為鹽業(yè)守護神的關羽,自然也就為晉商奉為守護神。而在商業(yè)活動中,義氣和信用乃是極為重要的因素,而自宋朝以來,關羽的忠義精神早已成為了普世價值。因此,隨著晉商遍行天下,商人對于關羽的奉祀自然也就流傳了開來。
與此同時,清朝對于關羽的尊崇也是更上了一個臺階,早在關外之時便為其立廟祭祀,并賜廟額“義高千古”。入關后,更是將關廟載入祀典,歲時致祭,并不斷制造關羽顯圣的故事,予以加封。從順治九年至光緒五年,關羽的封號直接從“忠義神武關圣大帝”八字,變成了“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圣大帝”二十六字。
朝廷如此推崇,而又符合商人的普世價值,因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關帝—財富”的信仰開始為商人共同所遵循,甚至隨著商人的商貿(mào)往來,而流傳于東南各國,甚至于海外華人地區(qū)。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