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楊漣,大家都會想到什么呢
楊漣慘遭魏忠賢迫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給兒子留下了“往后萬莫再讀書,當(dāng)以我為戒”的遺言。
都知道,楊漣乃是晚明最有學(xué)識的知識分子,那么,為什么這樣一個學(xué)富五車的人,給兒子留下了“讀書無用”的囑托呢?

想要在明朝入仕,博取崇高的地位,讀書是必經(jīng)之路。明太祖朱元璋建國期間,曾規(guī)定太監(jiān)不得識字,此舉就是為了防止宦官篡權(quán),從文化層面將宦官群體壓制在政治圈之外。
有了朱元璋的圣旨在先,明朝前期的宦官地位并不高,他們亦無法與科舉起家的官僚唱反調(diào)。然而,當(dāng)時間發(fā)展到明朝中期,情況則發(fā)生了逆轉(zhuǎn)。
雖說此時的宦官仍不得識文斷字,但他們卻獲得了參政權(quán)。魏忠賢恐怕連“魏忠賢”這三個字都不會寫,但他憑借皇帝玩伴的身份,從草根爬到了巔峰,成為大明政壇上最顯赫的人物。
雖說魏忠賢斗大的字不識一個,但在與知識分子的較量中,卻從不露怯,尤其是在羞辱東林黨這方面。
魏忠賢遍歷了腦海里為數(shù)不多的知識面,以《水滸傳》中的天罡地煞為東林黨人量身定做了一套花名冊,如:大刀楊漣、青面獸左光斗等。
在老百姓看來,水滸好漢是英雄,但在政治場上,他們則是不折不扣的草寇。魏忠賢之舉,成功地將死對頭定義為賊寇,還起到了羞辱對手的作用。
那么,楊漣的知識水平比魏忠賢高多少?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個笑話,二者根本沒有可比性。但在整人這方面,楊漣的知識沒起到半點作用,反倒讓東林黨人大意輕敵。在東林黨人與閹黨的較量中,前者始終處于被動的局面。
東林黨人遭到迫害,鋃鐺入獄,受到閹黨的嚴刑拷打。對于這些讀書人來說,酷刑是難以忍受的,所以他們選擇屈打成招,以便在未來的復(fù)核環(huán)節(jié)獲取辯白的機會。
沒想到,魏忠賢等人所玩的套路超乎他們的想象,只要東林黨人屈打成招,不日便會被迫害致死,根本等不到來日復(fù)審的機會。

相比于魏忠賢,楊漣、左光斗還是太正直了。
他們所擅長的,是圣賢之道,可這一套在黨朋之戰(zhàn)里毫無作用。在“親君”這方面,東林黨人可以說是毫無作為的,這是知識分子之短板。因此,東林黨人將皇帝推向了敵人的陣營。
在封建社會中,皇帝就是至高無上的存在。閹黨與東林黨之間的斗爭,最終是由皇帝仲裁的。魏忠賢牢牢地將自己與皇帝捆綁到一起,所以他擁有最大的優(yōu)勢。就算把東林黨人的才華加在一起,也無法與魏忠賢和皇帝之間的零距離相提并論。
何曾幾時,東林黨人也曾獲得過與皇帝“零距離”的機會。
魏忠賢帶著皇帝從小玩到大,左光斗曾擔(dān)任過先帝明光宗的伴讀。在朱由校登基這件事上,左光斗還有擁立之功。由此可見,勝利女神本站在左光斗一方。然而,正是因為東林黨人不擅運營,所以才讓朱由校這位被東林黨一首扶持的接班人,成了東林黨的送葬者。
種種事實表明,“陪讀”在皇帝心目中的分量還是遠遠比不上“陪玩”的,尤其是對于朱由校這種貪玩的皇帝來說,更是如此。國之棟梁,對于朱由校來說,是個遙遠而陌生的概念。陪伴自己從小玩到大的老太監(jiān),比那些文縐縐的大臣和藹可親得多。
記得某位名人說過,政治是一門妥協(xié)的藝術(shù)。想要成為政治家,有學(xué)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曲直兼?zhèn)溥@一特質(zhì)。東林黨人,本質(zhì)就是一群知識分子。把大家都放在政治舞臺上蠱斗,宦官的小聰明未必斗得過真正的政治家,但將這些酸腐文人拿捏在鼓掌之中還是綽綽有余的。

讓我們再說回楊漣給兒子留下的那句遺言,真的是“讀書無用”嗎?
不然。
這只是一個知識分子敗給文盲之后的絕望而已。對于一個文人來說,沒有什么事比敗給文盲更加可恥了。魏忠賢何許人也?無后、殘缺的大不孝之人,這樣的閹黨妄為人也,可飽讀詩書的自己偏偏輸給這樣一個“不完全的人”,這讓楊漣如何釋懷?
當(dāng)然,這場斗爭的結(jié)果,只會發(fā)生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想要贏得一切,取決于誰跟裁判的距離更近。
可惜的是,楊漣至死都沒有想通這一點,僅是將自己的失敗歸咎于“讀書無用”。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