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玉牒是清朝歷代皇帝的宗族譜。分滿、漢文兩種。文獻系統(tǒng)記錄了清朝歷代皇族人口及宗法譜系,在清朝皇族人口研究及中國宗譜研究等方面都具有寶貴價值。為清朝官修、皇家檔案館(皇史宬)的尊藏本。從形制、體積、裝裱等方面都堪稱世界宗譜之最。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一起來看看吧!
皇族的族譜稱作“玉牒”。我國歷代王朝均修玉牒,不過,唯一完整系統(tǒng)地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譜只有清代玉牒。清代順治十三年開始,每10年纂修一次玉牒,屆時開設玉牒館,由皇帝欽定正副總裁,下設總校閱官等。從順治十八年初次纂修玉牒開始,共修玉牒28次。
清代玉牒的纂修體現(xiàn)了嚴格的等級尊卑觀念,并充分反映了封建的綱常倫理,它表現(xiàn)在皇族命名、排列順序及編修方法等多方面。在封建社會,皇帝享有至高無上的尊嚴。在宗室玉牒中,以帝系為統(tǒng),按照輩份為序,每一輩首列皇帝,自近支推及遠支?;实壑?,必須避諱,玉牒中凡出現(xiàn)皇帝名字之處,必用小塊黃綾蓋住,以表敬重。多數(shù)情況只寫皇帝年號或廟號,而不直書皇帝名字。
清代玉牒以努爾哈赤之父塔克世為本支,稱為宗室,入于黃冊;以塔克世的叔伯兄弟為旁支,稱為覺羅,入于紅冊。玉牒以帝系、列祖子孫、列祖女孫三個系統(tǒng)記載皇族繁衍的情況。
編修方法有直格和橫格兩大類
直格玉牒每頁畫16行豎格,一般1至2格記載一個人名項,反映同一輩宗室覺羅男女的詳細情況,原則上每一輩訂一冊,但也有幾代合訂的玉牒。皇子還記有封謚等情況。
而有關皇帝的記載尤其詳細,通常要占去兩三頁,除上述各項外,還包括被立為皇太子年月、即位年月日、謚號、廟號、生母姓氏及其徽號,以及后妃的晉封情況。
但是并非所有后妃都能載入玉牒內皇帝一欄中。道光十七年以前,后妃生有子女,才準載入玉牒;道光十七年改定,皇后無論有無子女,俱著載入下牒,皇貴妃以下生有子女者載入,無子女者概不載入。這樣,既體現(xiàn)尊卑有別,也符合“母以子貴”的封建傳統(tǒng)觀念。
橫格玉牒,其形式為每頁畫有13行橫格,每橫格代表一個輩分,輩分最高者寫于卷首第一橫格,其子孫后裔依輩份遞降?;首迮硬惠d入橫格玉牒,只能載入按輩份編修的直格玉牒。
玉牒按冊籍大小分為大開本和小開本,大開本為90厘米х45厘米,小開本為54厘米х31厘米。越是后來的朝代,玉牒的頁數(shù)越多,份量越重。有一冊光緒朝纂修的玉牒厚85厘米,約重90公斤。
纂修
清代玉牒的纂修,在文字上有滿漢文之分。清朝前期重要文書,俱用滿文書寫,修玉牒也是如此,順治、康熙兩朝所修玉牒,僅有滿文。雍正元年,增設漢主事二人,于進士內遴選,經(jīng)皇帝引見后,補授職官。以后每年宗室覺羅子女開列送府時,即以滿漢兩種文字造入冊籍。因此,清代玉牒除少數(shù)前期纂修的是滿文外,基本上都以滿、漢兩種文字寫成,其格式內容完全一致。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