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道”在中國古代是指公家修筑的道路、大路,也被稱之為“官路”。鎮(zhèn)與鎮(zhèn)之間有,村與村之間也有,只是“鎮(zhèn)”級的較長、較寬,是當年的交通要道。
官路這稱呼在明清、民國的文獻和山歌中屢見不鮮,如“將船使到一個通官路之所泊住,一齊上岸”(《醒世恒言》第36卷);再如“西官路上一只雞,一頭哭咾一頭啼”(《滬諺外編》);吳地還有“官路當人情”的俗語。一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nóng)村中還這樣稱呼。
之所以稱“官路”,是因為舊時土地都是私有的,連田地之間的田埂路也是各家的,他可以不讓旁人走。而“官路”用的土地是“公有”的(不用繳稅),是供大家行走使用的,但不允許任何人侵占。如用“官道”一詞,一是不符合歷史稱呼,二可能會誤認為是只有當官的才能通行的路了。
同“官”字相關(guān)的,當年農(nóng)村中還有一種叫“官水溝”。顧名思義,這種水溝是供各家田地排水用,它的土地也是“公有”的,也不允許任何人侵占
本文由網(wǎng)絡(luò)整理 ? 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