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朝,新任禮部尚書是位遺腹子,由翰林掌院學(xué)士提升。
因為擢升為禮部尚書,擠入一品大員序列,具備封翁資格,有同鄉(xiāng)拍馬屁,請求朝廷為他母親請旌,當(dāng)時公文已經(jīng)到達禮部。
一天,尚書大人回到家,夜深后,忽然有部里禮房吏登門拜訪,說是有要事求見。
尚書請他進來后,問他什么事?
禮房吏說:“大人您為太夫人請旌,必須要給小人一萬兩銀子。”
尚書大怒:“你竟公然向我勒索?”
禮房吏說:“向你要萬兩銀子,正是替您辦事?!?/p>
問他什么意思?
禮房吏說:“封翁在某年某月某日去世,太夫人遺腹生了您,您今年應(yīng)該多少歲。但是您當(dāng)初考試時,少報了兩歲。就是說太夫人生下您的日子,是您父親去世后二年。于理不合。”
工作簡歷造假,這可是欺君之罪。
尚書聞言大愕,問:“那怎么辦?”
禮房吏說:“您當(dāng)年考試時,府、縣院里以及吏部都有檔案,從政做官后,禮部及各衙門也都有任命公文檔冊,如果要將各衙門所報的年歲逐一更正,這筆費用自然不小?!?/p>
尚書半晌無聲,只得如他所要。
禮房吏拿了銀子離去。
清朝童試、鄉(xiāng)試、會試均沒有年齡限制,不知道這位尚書當(dāng)時是怎么回事?猜想可能是誤報弄錯。應(yīng)該不屬于造假。
但是讓他真正緊張的不是年齡造假,而是母親的節(jié)操。
最大的可能他還真不是他那位被朝廷封翁父親的兒子,真正的父親有可能就是隔壁老王。
如果真相是這樣,那事情真的就大了,不僅犯了欺君之罪,母親旌表拿不到,自身來歷也是個謎,搞不好,烏紗帽都保不住,所以迫不得已掏萬兩銀子,破財免災(zāi)。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