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賣草鞋出身草根梟雄,在他“創(chuàng)業(yè)”的初期,勢單力薄,實力薄弱,但卻有很多英雄好漢愿意加入他,跟隨他,這是為什么呢?
劉備還有一個稱號,叫做劉皇叔,他自稱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靠著這塊金字招牌,他從最早鎮(zhèn)壓黃巾之亂發(fā)家做了軍閥之后,東漢人比較重視“正統”,再加上他本身對手下還不錯,很是得人心,因此吸引了很多人加入他的麾下。
在漢獻帝建安六年,劉備遭到了曹操大軍的征伐,向南方逃跑,投奔了他的一個遠房表親——位于荊州的劉表。但需要知道的是,劉備在他的遠方兄弟那里并沒有受到很熱烈的歡迎,劉表更是一有機會就將劉備調去了牧野。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為什么劉備不被他的兄弟劉表所歡迎。
劉表是漢景帝的另一個兒子,魯恭王——劉余的后代,亦為漢室宗親,且與劉備共一祖先。劉表的聲望、實力,遠非當時還是一個小弟,輾轉依附他人的劉備可比。
劉表為東漢末期黨人骨干之一,曾罹黨錮之禍,幸免于難。黨禁解后,劉表被朝廷命為鎮(zhèn)南將軍、荊州牧,成為封疆大吏。他勢力雄厚,“地方數千里,帶甲十余萬”,與中原袁紹、曹操可謂鼎足三雄。但其目光短淺,只“欲保江漢間,觀天下變圓,因而喪失了乘袁、曹決戰(zhàn)黃河中下流之際收漁翁之利、逐鹿天下的良機。
對于遠親劉備的到來,劉表做出盛情歡迎姿態(tài):“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然后,“益其兵,使屯新野。”
這里體現了劉表對劉備的忌防心理。這種心理是有根據,并不是毫無原因的。劉備是朝三暮四,頗無信義的人,當時為天下共知,明顯之例有三:
其一,劉表與盤踞幽州的公孫讃為同窗好友,“讃年長,先主(劉備)以兄事之。”劉備曾敗于黃巾軍,落荒投奔公孫讃。公孫讃念在當年的同學之誼,任名劉備為平原相,待之不薄。
獻帝初平年間,公孫讃與袁紹連年混戰(zhàn),十分慘烈,急需兵力。誰知,劉備卻趁機背離了他,轉投徐州牧陶謙。原因是陶謙向劉備示好,贈給劉備四千丹陽兵。這不過區(qū)區(qū)四千兵,就使其忘了同學情,忘了救命的恩情。
其二,在陶謙死后,劉備繼領徐州牧,被另一位以素無信義著稱的軍閥呂布偷襲,丟了地盤與家眷,落荒奔投曹操。曹操不但出兵替劉備奪回了家眷,還“表先主為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這種待遇絕對算算得上是厚待!
誰知,劉備休養(yǎng)生息喘過氣后,卻以怨報德,暗中參加了董承組織的反曹集團,并利用曹操對他信任而派他帶兵拒袁術之機,乘機殺害曹操委任的徐州刺史車胄,占據徐州以叛曹。
其三,劉備叛據徐州后,曹操怒征之。劉備不敵,逃依袁紹。袁紹對他同樣不薄,“遣使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與先主相見”父子兩個人是打心眼里的敬重他,然而令袁氏父子預料不到的是,在其與曹操決戰(zhàn)于官渡而處于生死存亡之際,劉備卻“陰欲離紹”,托辭要替袁紹南連劉表。
袁紹并沒有察覺到他的居心不良,派其領兵到汝南。不久,曹操官渡決戰(zhàn)險勝,親自“南擊先主”。無奈,劉備才求庇于劉表。
劉備這類以怨報德、朝三暮四之行徑,已引起當時各路軍閥反感,連呂布手下的將領也曾這樣勸呂布:“(劉)備數反復難養(yǎng),宜早圖之。”而呂布在當時本身就是一個以無信義著稱得人。可見,劉備已為當時人所不齒。
對這樣一位劣跡昭著的遠親來投,劉表自然心存戒心。但劉表是一個以“儒雅”而著稱的領袖,因為擔心別人會對他有非議,不得不做出歡迎的姿態(tài)。
但是,“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劉表深知此理,故不能留劉備于襄陽。一陣虛情歡迎之后,走出了讓劉備屯兵新野這步妙棋。
在劉表手下休養(yǎng)生息安逸了七年的劉備,雖然并未再像之前以前背叛劉表,但他不甘心“窩窩囊囊”的蟄伏在荊州,而又因為當時地方上的豪杰投靠劉備的非常多,以致劉表對他產生了濃濃的猜疑之心,不同意他提出的建議,郁郁不得志的劉備聯合孫權上演了赤壁之戰(zhàn),大挫了曹操的銳氣,最后仍是得到了荊州,并開始了他的稱霸大業(yè)。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