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家族四世三公,門多故吏,實力雄厚,而袁紹自身才能也不容小覷。董卓之亂時,關東諸侯推舉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董卓見到聯(lián)軍強勢,便劫持漢獻帝遷都長安避禍,諸侯們都想保存實力,不思進取,于是討伐董卓不了了之。袁紹在討董失敗后,采納逢紀建議,用反客為主之計奪取了冀州,從此袁紹迅速壯大。當袁紹勢力壯大后,手下謀士武將云集,不可避免的在戰(zhàn)略上產生了分歧,在這時袁紹多謀無斷的缺點也暴露無遺。
曹操當時已取得挾天子以令諸侯以令諸侯的優(yōu)勢,因此以順討逆、討伐不臣,即使?jié)h獻帝愿望,也是曹操的意思,那個時候,漢朝雖然衰敗,卻還沒有到了滅亡的地步,雖然諸侯各自割地為王,但還沒有到了造反稱帝的地步,因此天下人心還在漢朝,而曹操高舉漢朝的旗幟,因此當時曹操之舉是順應民心之舉,諸侯雖然知道袁紹強大,卻不敢附逆,因此眾諸侯多支持曹操,另外很多不支持曹操的,也不敢公然出兵正面與曹操為敵,只是暗中幫助袁紹,因此,外交方面,曹操取得絕對優(yōu)勢。
烏巢遭破,袁紹尚有回旋余地,但一開軍事會議,兩個集團就再次針鋒相對。冀州集團張郃、高覽主張力援烏巢,汝潁集團郭圖則建議偷襲曹操官渡大營。袁紹難以決斷,只好兵分兩路。也不知道袁紹是怎么想的,偏偏讓張郃與高覽去執(zhí)行郭圖的計策,結果是兩路都失敗,丟了烏巢。在針鋒相對的建議之間難以做出正確而果斷抉擇,縱有十倍兵力,也是枉然。
郭圖勸袁紹接漢獻帝到鄴城,袁紹猶豫沒有聽從,而曹操這邊已經搶先迎接漢獻帝進了許都。后期袁紹打敗公孫瓚整合了他的兵馬,又起十萬大軍來攻擊曹操。袁紹南下的時候,手下謀士田豐勸袁紹說曹操善于用兵,雖然實力不強,但是不要輕視曹操。袁紹沒有采納田豐的的計策。戰(zhàn)爭開始后,袁紹帳下謀士也是良策不斷,因為不夠果斷錯失了太多的機會。最后導致十萬大軍被曹操兩萬余人打敗,讓曹操就此崛起。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