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漢朝對匈奴的戰(zhàn)爭,算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對草原民族進行深入打擊,李廣之前還是以防守為主,突然的思路轉變,對于李廣這樣打了一輩子防守戰(zhàn)的將領來說,肯定是不適應的,一軍之將如果戰(zhàn)術思維跟不上戰(zhàn)略轉向,輕則是浪費資源,徒勞無功,重則全軍覆沒。
而馬邑之謀后,劉徹就看穿了這一點,后來大膽啟用衛(wèi)青,有很大原因是因為當時漢朝,根本沒有一個老將能夠適應新戰(zhàn)略,并制定出相應的戰(zhàn)術,衛(wèi)青的勝利,給了劉徹信心,而后也就沒李廣什么事了,他做的大多數(shù)事情,都是一個救火隊員的角色,哪里需要牽制防守,他就去哪里。匈奴雖然依水草而居,但水草不是成片的,一般隨著河流、小溪延伸,幾十萬人和牲畜分布在很大范圍內。
可能當時在幾十里內并沒有多少人,加上斥候偵察,等你發(fā)現(xiàn)敵人蹤跡時,匈奴不是分散逃竄,就是集中起來襲擊你的薄弱部分。不是找不到匈奴,而是找不到主力,很可能費勁追趕幾天,就幾百人的小隊伍。最好的辦法是找到匈奴王帳,一般都是巨輦大旗作引導,這個光憑向導也沒用,還需要一些運氣。內地去的人對草原可能沒有什么概念,天高草低沒有任何參照物,雙方相距幾十里相向路過可能都碰不到,凈瞎轉圈了。
而能力界定一個人的眼界,蒙恬,李牧能戍邊用步兵大破匈奴,李廣戍邊幾十年連匈奴的活動規(guī)律,生活習性都搞不明白,連靠譜的斥候都訓練不出來只能說明能力不行。李廣兩次全軍覆沒,騎兵作戰(zhàn)都能全軍覆沒,只能說明不能審時度勢死拼硬打,比自己的孫子李陵差遠了。
其實漢匈確實互有勝負。而且文帝以來使得匈奴長期處于戰(zhàn)略優(yōu)勢,掌握主動權,他們掌握的資料應該比李廣更完整全面才合適。至于武帝的天恩,官二代問題,這不能忽略,但是霍去病的戰(zhàn)功是他親自騎馬一刀一刀跟部下們殺出來的吧,又不是他冒功或者搶來的,天幸歸天幸,能力是能力。
至于衛(wèi)青牽制一說,河西之戰(zhàn)并無衛(wèi)青直接參戰(zhàn)的證據(jù),不過有其他數(shù)路軍隊的配合也是事實?;羧ゲ〉膭倮?,可以用時來天地皆同力來形容,至于他怎么找到路的,也絕對不是膽子大運氣好就行的,可惜沒有行軍記錄,將領不著書,后人也無法得到更多的信息。漢軍確實很少打出去,但是抓點俘虜弄點向導是很輕松的。最關鍵的是,地形的變換是非常緩慢的,如果按照你說的適合放牧的地點都差不多,那么對于后世來說這些地方的資料也不難弄到。
綜上,我認為,問題是霍去病如何精確定位,不是為什么打勝仗。再者,地圖和向導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作為主帥,必須將這些信息綜合分析,結合形勢判斷,做出決策??荚嚂r,每人都是一樣的卷子,為什么成績不一樣!找向導、看地圖可能每個將軍都會,但是 能做到什么程度就不得而知了最后,漢武帝對霍去病的確是賞識,但是如何能推斷出霍去病一定就沒壓力呢?也許正因為得到賞識,才導致壓力增大呢,這個有點主觀吧。至于正面戰(zhàn)場的牽制,那不是找到路的原因,是獲勝的原因。要說衛(wèi)青在正面牽制,那對李將軍也是一樣的啊,不是只對霍去病有益吧。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