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是古代封建國家的掌權者,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那時“君為臣綱”的思想根深蒂固,臣子們要效忠皇帝,并對其畢恭畢敬。感興趣的讀者和知秀網(wǎng)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臣子建立皇帝后,不能直言其名號,要使用陛下或者圣上等一些尊稱,來表達對皇帝的敬畏。
“陛下”并不是指皇帝本人,“陛”是宮殿里的臺階,“陛下”指的是站在臺階下的人。
皇帝地位尊貴,在他主持朝政時,不是什么人都有同他說話的機會,多數(shù)人在想要上奏時會請站在臺階下的人轉奏。
所以,每次想要說事的時候就會說一聲“陛下”,請其代為轉達,時間一長,就成了一種禮節(jié),等到他們有機會和皇帝談話的時候,仍然會說一聲“陛下”,以表達對天子的尊敬。
除了“陛下”外,“圣上”也是臣子們稱呼皇帝時常用的,從它的繁體字“聖”的字形上可以看出,左邊為“耳”,右為“口”,用來指既能聽人言,又善于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的人,臣子們希望皇帝是一位能包容不同意見、通達事理的人,所以就稱皇帝為“圣上”。
“皇帝”的稱謂是怎么來的呢?
“皇帝”這種對于帝王的稱謂最早起源于秦始皇,在秦始皇之前,國家的最高掌權者只是被簡單地稱為“皇”或者“帝”。
夏朝以前的伏羲、女媧和神農(nóng)氏被稱為“三皇”,即黃帝、顓頊、帝嚳、堯、舜被稱為“五帝”,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王則被稱為“王”。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不愿按照舊例被稱為“秦王”或者“秦皇”,他覺得自己統(tǒng)一中國的偉業(yè)是古代任何帝王所不能比擬的,所以就想研究一個新的稱呼,來顯示自己的豐功偉業(yè)。
大臣們的建議是改“王”為“人皇”,與“天皇”“地皇”并列,但是秦始皇卻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所以就決定自己采用“皇帝”的稱號,所以”皇帝“這種對于帝王的稱謂就這樣產(chǎn)生了。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