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wǎng)絡上對大明有如此描述:“不和親,不賠款,不納貢,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以此表達明朝氣節(jié)。雖然被證實,這是后世獨撰,但是明朝無和親,的確是事實。沒有任何史料、資料記載,明朝有公主和親的記錄。
那么,為什么明朝沒有和親的行為呢?感興趣的讀者和知秀網(wǎng)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明朝起家的原因。朱元璋起兵反元,口號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所以明朝的最大和最直接的敵人就是蒙古和后來分裂成的瓦剌和韃靼。
在明朝前期,朱元璋于捕魚兒海之戰(zhàn)實際滅亡元朝,而永樂帝五征草原,將蒙古打的落花流水,既無和親可能,更無和親必要。
待明朝土木堡之變后,明朝面對蒙古,由戰(zhàn)略攻勢,變?yōu)閼?zhàn)略守勢。又經(jīng)歷了皇帝被俘虜?shù)男呷铓v史,與蒙古的仇恨更加深刻。因此,明朝更不可能與蒙古和親。
第二,經(jīng)歷漢朝、唐朝等和親的行為后,明朝上下普遍認為和親是羞恥的行為。因此,朝廷上下都不贊成這種行為,認為這有有辱國體。自然也就沒有和親的事兒了。
第三,閉關鎖國。明朝自鄭和七下西洋后,政策就逐漸偏向于閉關鎖國,除了面對草原的敵人,明朝幾乎無任何擴張和開拓疆土的意愿。
而漢朝無論是昭君出塞,還是公主遠嫁烏孫,乃至唐朝的文成公主進藏,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含羞忍辱,更重要的是為了籠絡周邊游牧民族,達到擴張的需要。明朝完全是關起門來過自己的日子,沒有任何疆土擴張的意愿,自然也就沒有和親的可能。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