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華生曾經(jīng)研究過嬰兒對恐懼的習得。有一個叫阿爾伯特的10個月大男孩,起初并不害怕帶毛的動物,并敢于跟小白鼠、兔子、狗等動物接觸。他害怕的情況只有這樣幾種:被人用手托著時突然松手,用木槌敲打鋼條發(fā)出劇烈的噪聲,用手箍住他的頭部使他不能動彈。
當小阿爾伯特跟小白鼠接觸的時候,研究人員立刻用木槌敲打鋼條產(chǎn)生劇烈的噪聲,小阿爾伯特立刻回避小白鼠,并把臉藏起來,他開始有些懼怕,不敢輕易接觸小白鼠。當他試圖再次接觸小白鼠的時候,研究人員再次用木槌敲打鋼條產(chǎn)生劇烈的噪聲,小阿爾伯特再次回避小白鼠,并開始發(fā)抖。有了幾次這樣的經(jīng)歷,小阿爾伯特形成了對小白鼠的恐懼。后來,小阿爾伯特甚至開始懼怕一切帶毛的東西,如其他小動物、毛皮大衣、頭發(fā)等等。原來,他把這些事物跟使他害怕的強烈噪聲聯(lián)系起來了。
可以說,寶寶害怕某種動物,大多是由于爸爸媽媽或其他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經(jīng)意的語言,使寶寶通過條件反射形成了對這些動物的恐懼。一般情況下,寶寶并不會天生害怕老鼠、狗、貓、毛毛蟲、蜘蛛等動物,也不會天生害怕黑夜、妖怪、大灰狼。但是,如果父母在提到這些事物的時候,故意用恐怖的語言嚇唬寶寶,或者在寶寶受到某種傷害的時候故意提到這些事物,寶寶就會形成對這些事物的恐懼。
不要一方面控制寶寶,一方面抱怨他或軟弱、或沒主見、或膽小,其實這問題都在父母身上。讓寶寶自由發(fā)展,讓他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長,讓他做自己。
寶寶太膽小怎么辦
3歲的毛毛是個文靜的小姑娘,膽子很小,至今仍然很怕生。一見到陌生人就躲到父母身后,也不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遇到有人來家里做客更是緊張得不得了。媽媽很擔心也很煩心,常在聚會時鼓勵毛毛說兒歌、唱歌,想鍛煉她的膽量,結(jié)果她更膽小了……
氣質(zhì)影響
有一些寶寶是這樣的:比較安靜,感情比較細膩敏感,他們也喜歡集體活動,但是適應新的環(huán)境比較困難,所以就顯得孤僻、膽小、退縮,這主要與寶寶的先天氣質(zhì)有關(guān)。就氣質(zhì)來講,安靜內(nèi)斂、敏感的寶寶能更好地集中注意,感情世界也比較豐富,但是適應變化的能力較差,需要父母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多創(chuàng)造條件,細心引導,讓寶寶逐漸膽大起來,以便將來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秘笈:
培養(yǎng)獨立性,不要過于溺愛
父母要多給寶寶做事的機會,不要總是認為寶寶小,什么都替他去做。膽小的寶寶也不能過于溺愛,過度保護的環(huán)境,往往難以形成寶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一旦從溫暖的家庭走出去,寶寶容易變得依賴、膽怯。正確的做法是從小就有意識地給寶寶提供一些機會,讓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不僅可以讓他體驗到自己的能力,樹立自信心,還能使他在學習做事情的過程中變得勇敢。
做寶寶的知心朋友
父母要經(jīng)常關(guān)注寶寶的情緒變化,與寶寶多交流。孤僻、膽小的寶寶與別人溝通的機會少,所以更需要父母的關(guān)心和理解,別讓他一個人關(guān)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平時的活動或交往中,父母可以在旁觀察、指導,即使做些保護也不要讓寶寶完全察覺。要讓寶寶知道父母是他最堅實的后盾和最知心的朋友。
鼓勵交往,但不強迫
在寶寶很小的時候,就引導他習慣陌生的環(huán)境、陌生的人,經(jīng)常帶他去串門,或者去公園,但家長要充滿愛心,使他有安全感。不要為了鍛煉寶寶的膽量而推他進入不熟悉的環(huán)境,勉強只會讓膽小寶寶的適應過程更加漫長。
在游戲中培養(yǎng)寶寶的表現(xiàn)力
玩是寶寶的天性,每個寶寶都喜歡融入到游戲的情境中,要選擇寶寶已經(jīng)熟悉的環(huán)境和他擅長或喜歡的游戲活動,鼓勵他在家里進行各種表演,最好是父母和寶寶一起演。歡樂活潑的氣氛能給寶寶增加膽量,父母對寶寶的表現(xiàn)要及時表揚和鼓勵,增加他的自信心。
多鼓勵,少比較
不要拿寶寶跟那些善交往的寶寶比較,要體諒他的心情。尤其不能當著外人說“我這寶寶就是膽小”,這些話都會讓寶寶永遠縮在“殼”中,認為自己就是膽小無用,變得自卑退縮。父母應該做的是積極強化寶寶表現(xiàn)出的閃光點,鼓勵他千方百計克服所遇到的困難,給他正確的指導和建議,一味指責或比較對寶寶沒有任何幫助。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