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批評時頂嘴惹怒家長,靜!這位小女孩的回懟超解氣。前段時間,一段“小女孩教育家長”的視頻讓大家笑崩了,下一秒就開始“反擊”。

“你總是在那里罵人,嗷,嗷,嗷,嗷!”
“嗷嗷嗷”不是老虎的叫聲嗎?原來,小女孩這里說的是爸爸怒吼時候的聲音。
接下來,小女孩為了讓自己的論點站得住腳,開始列舉動畫片中父母教育孩子的例子,來糾正爸爸的教育方式。
“你看人家動畫片里面,那些父母是怎樣對孩子的,不罵孩子!不打孩子!只是批評,讓他改正。”
一番例子說明后,小女孩開始分析父母對孩子大喊大叫將會導(dǎo)致的后果,配上動作,簡直一副小干部的樣子。
“你看很多父母是不是有小孩子跟我一樣,很調(diào)皮也很聰明,他們父母就像你一樣打她罵她,她們是不是越來越笨了,被罵笨了。還打?打個半死去哦!”
指出父母教育方式的缺點后,小女孩進一步給出中肯建議,希望爸媽引起重視:
“你們以后罵人,能不能用文化高一點的話,不要只會嗷嗷嗷嗷!
你們已經(jīng)讀過小學(xué)中學(xué)大學(xué),你還不會用好的句子、名句來罵人嗎?不會用古詩來罵人嗎?為什么還要用粗話來罵人呢?總是讓我來幫你,自己都不反省!”
一拍沙發(fā),小女孩說出最后的靈魂暴擊:
“你還說我背的古詩少,我都可以用古詩來說服別人。你呢?只會嗷嗷喊……”面對這番伶牙俐齒的“頂嘴”,爸爸大概被“懟”得有些哭笑不得。
可回過頭去想想,其實,孩子的“反駁”里藏著非常多的育兒道理。
爸媽總是用大吼大叫去教育孩子肯定是不對的,動手打人就更是錯上加錯。實際上,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是溫柔的引導(dǎo)。更重要的,孩子希望爸爸媽媽能夠增長自己的知識,而不只在一旁指揮。你看,其實父母對不對,孩子全知道。
當(dāng)孩子“頂嘴”的時候,我們更容易改正教育孩子的方式。
一家心理學(xué)機構(gòu)曾做過一項調(diào)查,孩子慢慢長大后,你最討厭他哪種行為,75%的父母選擇了頂嘴。
為什么?孩子頂嘴,父母會有一種被冒犯的生氣和傷心。美國作家帕梅拉·李在她的育兒暢銷書里說道:
在很多人看來,孩子頂嘴就是和自己作對。但其實,這不過是我們對失去權(quán)威對一種尷尬。
親子關(guān)系中,總是父母在“說”,孩子在“聽”。忽略被孩子頂撞的尷尬,我們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再來看待孩子的“頂嘴”,其實,這真的不是一件壞事情!
孩子“頂嘴”,是“自我”發(fā)展的表現(xiàn)。
心理學(xué)家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階段論”中提出,學(xué)前兒童主要發(fā)展的能力是:信任、自主與主動。信任建立在親子關(guān)系的安全型依戀基礎(chǔ)上(出生至12-18個月),父母無條件的愛與及時回應(yīng),才能夠使他們產(chǎn)生對世界的信任和探索欲。
而“自主”則標(biāo)志著自制和自信的萌芽。家長們都會發(fā)現(xiàn),孩子到了2-3歲的時候,會變得特別叛逆,整天把“不要”掛在嘴邊,破壞家里的各種東西,這正是孩子自主意識萌發(fā)的表現(xiàn)。
而“主動”是“自主”能力的拓展,此時孩子更有自己的思想和計劃,正在學(xué)習(xí)獨立完成事情并承擔(dān)后果。
所以,孩子有時候“頂嘴”,是在告訴我們,他長大了。
如何對待孩子的“頂嘴”,是每位父母需要思考的。
放下父母的權(quán)威,告訴孩子“有時,你可以頂頂嘴”,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此放任自流。因為頂嘴是一個基礎(chǔ),它會發(fā)展到不同方向。有的孩子在頂嘴基礎(chǔ)上,形成會思考、有主見、敢表達的品質(zhì)。
有的孩子沉溺在處處和大人作對的快樂里,變成一個人見人躲的小杠精。所以,我們應(yīng)該引導(dǎo)孩子,用合理的方式說“不”,用強大的說服力,又有溫暖的態(tài)度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而不僅僅是“頂嘴”。
父母具體該怎么做呢?
1.放下小刺猬心理,學(xué)會傾聽
很多孩子總是父母還沒說完的時候,就開始頂嘴。嚴(yán)重的時候,只要父母說什么,孩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要在前面加個“不”。
就像這一次,小奇期中考試沒考好。
媽媽生氣地說:“怎么這次分?jǐn)?shù)考得這么低,只考了乙。”
小奇本來就有些郁悶了,聽媽媽這么一說,就頂嘴:“我們班還有同學(xué)考丙呢!”
媽媽一聽立馬火了:“怎么不和考了甲的同學(xué)比呢,看看這些錯誤都是因為粗心。”
可是氣鼓鼓的小奇好像什么都聽不進去,只是不停地說:“就粗心,粗心有什么大不了的!”
直到媽媽接到老師的通知才知道,原來,這次考試難度非常大,班上都一大半孩子都沒及格。所以,當(dāng)問題發(fā)生后,如果不問原因,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責(zé)備,孩子有時就會陷入防備叛逆的狀態(tài),說什么都聽不進,聽到了刺人的批評,本能要反駁回去。
家長要做的,就是引導(dǎo)孩子說出他們真實的想法,并且仔細傾聽,讓孩子知道,我們是和他站在一起的。
并且,我們要為孩子做出表率,在交流時,先聽別人把話說完,然后再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
2.鼓勵冷靜平等的爭辯
弗吉尼亞大學(xué)做過一項研究:讓150個13歲的孩子描述他們和父母之間的一場矛盾。兩年之后對比他們與父母的爭吵方式和與同事的相處方式。
研究發(fā)現(xiàn):在家跟父母經(jīng)常爭論但能保持冷靜的孩子,更能夠輕松應(yīng)對外界的意見分歧。
所以,我們在孩子“頂嘴”的時候,與其一味讓孩子陷入“抬杠”的怪圈,不如讓孩子找到說服爸爸媽媽的理由。
有效的爭執(zhí)能幫助孩子變得自信和獨立,在“頂嘴”中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意見受到重視,知道怎樣才能貫徹自己的想法。但是父母也要明確告訴孩子,哪些要求的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并向孩子解釋原因。
只有這樣,親子關(guān)系才能重新回歸平等,不光父母具有“發(fā)言權(quán)”,孩子也可以和父母進行交流。
所以,比起聽話的好孩子,我們每一個父母,都應(yīng)該鼓勵孩子能夠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孩子,其實有時,你可以頂頂嘴,用有力、平和的語言告訴我們你的思考和成長。
發(fā)表評論